海南琼海田园城市:低投入带动产业发展高收益
新华网海南频道4月8日电(李生东)田园城市建设带动海南省琼海市产业转型升级,据琼海市假日办统计,今年春节假日1月31日至2月6日期间,琼海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呈大幅增长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万人次,同比增长78.9%;旅游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5%;宾馆酒店平均住房率77%。各景区、酒店接待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自驾车游客数约占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的75%,琼海市的博鳌、潭门、中原、万泉、塔洋等特色风情小镇成为自驾游客的目的地。“田园城市”的发展实践既让旅游业赚得盆满钵满,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亦明显增强。
低成本高收益的城镇化
据了解,琼海市于2012年12月提出并致力于“田园城市,幸福琼海”建设,是由琼海市政府出资,老百姓不出钱,以改造小镇街道立面和沿街景观为切入点,挖掘全市12个镇的历史和文化,按照“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模式打造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
博鳌镇是“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琼海市把民居文化中最典型的青砖、雕梁、脊带和翘头等要素,全部用到博鳌风情小镇的建设上,吸引大批游客入住。“从大年廿六忙到正月初十,天天客人爆满,排队等候吃饭,我们忙到都不想做了”琼海市博鳌镇“美味渔村”店长李明芳说,“我们从湖北过来,与当地人合办海鲜店几年了,从没见过这么多散客,这么火爆。博鳌的旅馆和网吧也很赚钱”。
仅用一年半时间改造后的潭门镇已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全镇海洋贝类加工厂从68家增加到100多家,产值由每年1亿多元迅速发展到2013年的24亿元;贝类工艺品商店从35家发展到310家,增长了9倍,占到镇墟铺面三分之二,其中有65家是从五金、日杂、修理等业态转变而来;每天慕名到潭门的游客从原来的寥寥无几猛增到2000人以上;工艺品商店纯收入由每月5000元左右增至10万元左右;镇墟商业销售额从每月800万元左右增长到9000多万元,增加1O倍;铺面月租金从500元左右猛涨到5000元以上,增加近1O倍;新增从业人员总数达1.5万人,其中7000多名是本地外出打工人员回流就业。
中原镇在东南亚的华侨比本地居民还多,镇上的华侨医院、华侨中学、自来水厂等都是华侨捐资建设的,弥漫着非常浓郁的南洋风情。琼海市借此打造了“南洋风情小镇”,今年春节许多华侨回到中原镇,感慨地说“家乡的面貌比南洋还南洋”。镇上专卖南洋商品的祝毓志说,许多游客来到镇上,专程买南洋咖啡,超市的生意比往年更火红了。“龙发日什商行”老板龙丁雄说,北京游客到店里买老式的“唐瓷”碗,因为十几年前用过这种碗,找到了童年时的记忆。
据了解,琼海市每个镇改造资金仅2000万元到4000万元,截至目前投入资金合计2亿多元,“2亿元只能造几公里高速公路,但用于城镇化建设,效果却大不一样,收益率更高”,琼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大钊说,“万泉水乡风情小镇立面改造资金不足2000万元,却吸引外来投资l亿多元,农民在镇上新建房屋50多间,投资近4000多万元”。
农旅融合收益更高更可持续
琼海市政府在尊重老百姓生产和生活习惯、尊重生态文明、尊重风土人情、尊重原有村庄的基础上,把全市划分为“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等3个大片区,以国家级的标准来完善充实提升连片的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升级转型。
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使农村的交通、生产、生活设施日益改善,周边近6万村民轻松享受到了城市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市政府出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博鳌镇美雅村,整合了5个村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农村田园式郊野公园,当地村民集资开发乡村客栈、自行车营地等“农家乐”项目。仅“农家乐”收入这一项,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2.3万元左。美雅村农民郑元锋曾经担心城镇化会拆掉自家的房子,现在不但房子没拆,还办起了“农家乐”餐厅和家庭小旅馆,每天接待游客。目前,琼海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22家,带动5000多名农民就业。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256元,比海南省平均水平高956元。
以人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琼海市的田园城市建设,不刻意改变农民身份,不强拆强迁,让农民向市民自主选择、自然过度、水到渠成。政府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完善城乡交通、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把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
建设网络型的骑行绿道。骑行绿道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结合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依地势而建。已建成的270公里长的骑行绿道像一条条金线一样,把琼海的田园、村庄、乡镇和景点连结成一个大景区,既是农民更加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出行通道,又是游客有氧运动和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居旅相宜,主客共享。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市12个镇的204个村委会的275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与此同时,努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仅2013年就新铺设自来水管网239公里,受益人口6.5万人。如今农村里随处可见如此精致的垃圾收回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
推进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从2012年10月起,琼海市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建起13个镇一级政务服务中心、51个区域性和村级便民服务窗口、近百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片区、村四级服务窗口(代办点)服务体系,2013年将37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便民服务窗口,促进了政务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让农民不出镇甚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均衡发展。统筹城区教师定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让城乡居民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城区医生轮流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坐诊服务农民,让城乡居民一起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琼海市正在研究将城区公交车开到每一个行政村,让农民享受便捷的交通服务。
吸引越来越多的岛外人士购房。琼海市房管局局长陈泽教介绍,2013年全市销售商品房面积102万平方米,共1.2万套,以岛外人士为主,主要客源是北京、东北三省、四川、河南、内蒙、新疆、湖南。今天春节黄金周期间,房价增长了10%,均价达到7200,销售量增长20%,租住小区的业主增长了20%,入住小区140个,候鸟人群增加,最低入住率50%,最高入住率达到90%,黄金周结束之后,房地产销售的势头不减。
背景资料:“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溯源
“田园城市”的概念起源于1898年。18世纪以来,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席卷全球,城市化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空前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工业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概念的内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目前国际上较为著名田园城市有英国伦敦卫星城模式、美国洛杉矶“郊区城市”模式、澳大利亚堪培拉花园城市等,都是在借鉴“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位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奇华斯是世界上最早建设的卫星城,之所以采用卫星城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伦敦目前有8座卫星城,它们对疏散伦敦市内人群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对截留外来人口流入伦敦市区,缓解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分担大城市部分功能等方面,其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大规模地投资新城建设,从另一方面会削弱主城的吸引力。上世纪70年代早期,伦敦开始出现萎缩和衰退,于是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规划,改变控制与疏散大城市的政策。
- 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启动 推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2023-12-29)
- 全面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 首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2023-12-29)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进入二审 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2023-12-29)
- 全国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场会在黑龙江大庆召开(2023-12-29)
- 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