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明昌塔 琼台文化传
海口市副市长任清华出席当天的论证会。
传承琼台文化记忆
明昌塔坐落于历史上的下窑村(又叫下洋村,现称夏瑶村)境内。清代《琼山县志》中记载道:“明昌塔,在城东北三里下窑村。明万历间,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募建”“在郡城北三里许,下窑村前”……明昌塔因毗邻下洋村,因此民间俗称该塔为“下洋塔”。明昌塔还有个名字叫“艮塔”,其名来源于“许公(许子伟)建明昌塔于艮方,以补郡城艮方之不足”,可见明昌塔和海南绝大多数的古塔一样,属于风水塔。
《琼山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为振兴海南文风,在下窑村修建明昌塔,增设敬事堂、文昌阁、关帝庙。后来,僧人一沥募集资金,建大悲阁于塔旁,供奉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菩萨。关于明昌塔具体在哪一年建成,不同的历史资料中,有不同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由杨瓒烈撰写的《游大悲阁明昌塔记》中可知,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派遣海南籍进士许子伟专程护送清官海瑞灵柩回琼,主持祭奠安葬仪式并守孝三年。在琼期间,许子伟向知府涂文奎提议建“明昌塔”以昌盛琼岛文风。涂文奎去世后,经继任知府李多见、翁汝遇的协力,“明昌塔”最终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成。此外,有资料显示明昌塔建于明代万历二年,即1574年;也有资料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1522年,但具体哪一个版本才最为准确,不得而知。
明昌塔建成后,成了当时府城地区一处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琼山先民泛舟海上的灯塔,使用和观赏价值极高。透过历史照片,可以发现,明昌塔与当时的五公祠遥遥相望。该塔七级八角,是明代琼北地区最高的宝塔,塔体雄伟,卓然独立,直指苍穹。有关明昌塔的高度,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34米,也有的说48米。但无论是34米还是48米,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这个高度也都算是非常高的地标了。琼海市的聚奎塔高30米,万宁市的青云塔高27米,定安县的见龙塔高25米,皆不如明昌塔,因此有人将明昌塔称为“琼州第一塔”。
明昌塔遭受的第一次破坏在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即1605年7月13日午夜。那晚,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给明昌塔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明昌塔的另一次重大劫难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1944年,日军下决心派兵强行拆塔。然而,当拆到第四层,日军发现塔肚内蜷缩着两条大蟒蛇,惊惧之余,只好放弃,匆忙撤走,宝塔残留半截。
“明昌塔字面包括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的含义,反映当年海口当时的社会状况。”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成员朱宇华说,在明清两代,明昌塔热闹非凡、文风鼎盛,今天的重建就是重拾海口城市历史。明昌塔的重建跟我国的文化复兴是一脉相承的,希望海口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继续挖掘民族文化的记忆。
赋予新时代文化含义
由于明昌塔地处琼州海峡之滨,又是海府地区最高建筑,文人墨客时常在塔内设席饮酒,登高远眺。有关明昌塔这座曾经的“琼州第一塔”的残骸遗迹虽然少之又少,但幸运的是,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文学作品完好保存至今。
“明昌塔的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人一直认为海南地处天涯海角,是远离中华核心文化圈的地方,实际是海南与华夏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文明载体比如塔来呈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珺说,明昌塔有非常明显文化地标的含义,与一般的佛塔有明显的区别,具有多种功能。从历史记载、后人叙述来看,首先,明昌塔对当地人民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其次,具有一定的宗教祭祀功能,与佛道两道有密切关系;再次,兼具灯塔的作用,显现海口作为港口城市的特殊性;第四,作为景观标志,登塔还可以观城市、港口周边风光。这四点特性组合起来,明昌塔在全国范围内都属比较难得的人文景观。有机会对其进行重建,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再赋予一些新时代的文化含义,对提升城市的形象、加深公众对文化的认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现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明昌塔塔身共七级,用青砖筑成,塔身呈八角形。据史志记载,此塔从第一层至第七层,皆有砖阶登级,第一层塔门向南,门拱形,门上石碑字为明昌塔,每层塔的外墙绘有龙凤走兽,鸟虫花卉。
通过文脉挖掘梳理,增加地区文化内涵及价值,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能够极大提升海口整体文化形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孙大章说,明昌塔重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海南的历史遗迹非常少,对一些群众乐见的名胜应该恢复起来。明昌塔是传承当地文化的一个建筑物,海南历史出了很多的名人,文化也很有特色,通过重建明昌塔可以继续传承这些文化。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