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让您全方位了解福建

移动版    时间:2015-02-11 10:24

    

让您全方位了解福建

    

    红土地上的红支书张仁和

    

  泪 光 中 的 表 决

    这是一次特殊的表决:

    2月24日上午,宁化石壁镇石碧村(旧称石壁村)党建活动室里,52位党员一致通过:不同意张仁和的妻子代他为建设村道捐款3000元。

    石碧村这个有村民代表、全体党员共百来人参加的座谈会,主题是缅怀已故的村支书张仁和。听说此事,张仁和的妻子张秀荷来到了会场——

    “我想代仁和还个心愿。”这位忠厚朴实,很少在众人面前大声说话的农村妇女,悄悄地走到镇下派干部张河木身边坐下,轻轻地把一个红包放在张河木的座位旁,“这是3000元钱,是政府给的一部分慰问金,捐给村里修路。”

    会场上的空气似乎凝固了。百来号人的呼吸声,由轻到重:

    “不!不行!”突然,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撕破了沉寂,“仁和牺牲了,你们家的顶梁柱没有了,孩子还那么小,政府给的慰问金你怎么能够拿出来!”50来岁的女党员张金秀站了起来,扯着嗓门嚷着,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她抽泣着跑出会场。会场上一下炸开了锅:

    “仁和是为公家牺牲的,这钱咱村里不能收!”

    “是啊,绝对不能收!”

    “村里修路资金有困难,我们党员大家来凑!”

    “……”“可是,仁和生前几次说过要再捐2000元,这实在是他的心愿。”张秀荷泣不成声——

    她仿佛又听见去年10月22日深夜,仁和回家的敲门声。那是仁和遇难的前夜。时值深秋,天气转冷,她早早就睡了。起身开门后,仁和一脸倦容地走了进来,坐到那张旧桌子前。“都11点半了,累了一天,快睡吧。”张秀荷说。“嗯,你先睡。”仁和应了一声,拉出抽屉取了一张纸,伏案写开了。那晚仁和是什么时间休息的?秀荷不知道。直到他牺牲后,她才在抽屉里找到一张写了一半的报告:《关于我村铺设水泥路要求资金补助的请示》。

    她仿佛又看见去年10月23日上午,仁和在修路工地上的身影。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秀荷上市场买了鲜鱼,路过修路工地,想到仁和一早起来只是沾点霉豆腐扒了几口饭就走,一定饿了,便上前说:“来客人了,你早点回家陪客人吃饭吧。”仁和还是应了一声:“嗯,你先回去,我一会就来。”没想到饭菜都做好了,等到12点过后仁和还没回家。接着,就传来了噩耗……

    仁和走时,没有睡好觉,没有吃饱饭!秀荷每每想起,心疼得如同刀绞。但是,仁和把村里的事看得比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命还要重,作为妻子,又怎能不为他还了心愿?

    见秀荷如此坚持,74岁的老党员张耀达老泪纵横,站起身来提议:“那么大家来表决,不同意收这笔钱的党员请举手!”

    泪光中,52支胳膊,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石碧村这样的表决,在张仁和牺牲后已经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张仁和遗体火化的当天。十几位党员和村民代表找到村支部:仁和是为修这条路牺牲的,让他走一走、看一看再送公墓吧?

    村两委迅即开会,一致同意:这条路,应该让张仁和第一个走!应该让他看一看,放心地安息!

    在随后的几天里,施工队日夜加班,村干部坚守工地。11月1日晚上9点半,石碧村境内,通往桃金村的430米水泥路全线贯通,党员和村干们又漏夜在新浇注的100多米水泥路面铺上稻草和麻片,为第二天的送葬作准备。

    于是,11月2日,一场罕见的喜丧连办仪式,在石碧村隆重举行:庆贺村道开通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过之后,石碧村举村为张仁和送葬:揪人心肺的哀乐声和啼哭声中,3000多名本村和邻村的乡亲们举着挽联、抬着花圈、捧着白花、扶老携幼,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新开通的村道上。队伍的最前头,是4位村民抬着的张仁和的骨灰盒。一幅黑色的挽幛紧随其后:“仁和同志您一路走好”……

    红 土 地 上 的 红 苗 苗

    人心是杆秤。张仁和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在村民心中这么重?

    张仁和是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的农家子弟,1966年7月出生,1984年宁化二中高中毕业,先后在禾口乡(石壁镇前身)任通信员、煤炭站站长等职,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后,连任石碧村党支部书记12年。2004年10月23日,修建通村道路工地上,张仁和在指挥装载钢模的龙马车通过一修路涵洞时,因汽车失控,被撞裂肝脾,抢救无效死亡,年仅38岁。

    元宵刚过,记者再次来到石碧村。

    我们沿着张仁和走过的路,来到田间地头、学校、工地和农舍,倾听石壁的父老乡亲讲述心底的记忆。在他们含泪的讲述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壁这片红土地,进一步了解了张仁和这位红土地上的红支书。

    “仁和从小苦啊。”张仁和的二哥张仁勇告诉记者:“我妈去世时,他才4岁,没有裤子穿。送葬的人走了,他还缠着大嫂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张仁和的母亲去世时才40来岁。那是累的,病的。“家里穷,我妈病中没吃到好东西。那时我在隆陂水库当民工,有一次分到二两半猪肉,我赶了几十里山路送回家,可妈妈已经吃不下了,第二天就去世了……”张仁勇噙着眼泪说,“所以,仁和对穷苦人家特别同情,对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特别上心。”

    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是石壁人祖祖辈辈的愿望。这个地方,地少人多,水源匮乏,民谣传唱:“禾口淮土,光山秃土。”“火笼火夹,有女不嫁石壁。”解放前,十年九旱,灾荒如狼;国民党抓丁派粮,苛政如虎。村民食不果腹,只好当挑夫往返汀州府(长汀旧名)谋生。180里路,4座大山横亘。负重5天,穿过莽林,爬过独木桥,躲过土匪,才能赚到一斗米钱。张仁和的父亲张固宁当过挑夫受过苦,怕国民党来捉壮丁,晚上一听到狗叫就披上蓑衣往后山逃。有一回国民党兵抓丁闯进家门,他藏入水缸才躲过一劫。“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正因为压迫太重,日子太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苦大仇深的石碧村民踊跃投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足千人的村庄,竟有一百多名男女英杰跟着红军长征。他们举起大刀长矛,刺向敌人心脏;挥洒青春热血,濡染革命红旗,如今有名可考的革命烈士共有92人,是三明地区的“革命烈士第一村”。石碧村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被编成歌谣,至今还在村民中流传。张仁和的堂伯父张恩柱也是革命烈士,舅舅张新禄是老游击队员。石碧村党支部自1952年建立以来,遵守党的章程,牢记党的宗旨,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主张,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一直是这个支部党员们的行为准则。

    石壁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了身。解放后,张仁和家分了土地,盖了新房。和所有的翻身农民一样,张固宁常说: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恩人,大救星!

    虽然政治上摆脱了压迫,经济上摆脱了剥削,但是由于缺水,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石壁人民难以摆脱生活的贫困状况。1970年,石壁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当地史册的大事,这就是:上级决定建设隆陂水库,并任命下放干部谷文昌任总指挥。这是三明地区第一个中型水库,库容1614万立方米,一旦建成,禾口、淮土两乡1.71万亩望天田将旱涝保收,人民世世代代盼水的愿望,将成为现实。

    石壁人民的热情,又一次被激了起来。村里的党员全都去了工地。在党员的带领下,300多村民加入了水库会战。张金秀当时是女民兵排排长,带领着女民兵英姿飒爽地与邻村女民兵劳动竞赛。水库合龙时,山洪暴发,谷文昌抱病站在大坝上指挥,几千民工豁出命干。为了防止抽水机烧坏,石碧村的共产党员们冒着严寒潜入水中,一次次将露出水面的潜水管放回水底……

    张仁和的父兄都参加了隆陂水库建设。父亲张固宁年近半百,处理完妻子的丧事,为了不影响工作,这个硬汉子擦干眼泪,一咬牙将没娘的张仁和背上了工地。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震撼山谷的夯歌号子,竹搭板钉的工棚统铺,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这对一个4岁的孩子该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谷文昌为首的共产党员们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建成隆陂水库,拔掉了石壁的穷根,却是石壁父老们常常挂在口边的话:水库建成的第一年,解决了灌溉问题的石碧村,粮食产量就增长了两倍,村里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还破天荒上缴了统购粮5万多公斤。谷文昌,被吃饱了肚子的村民们改名为“谷满仓”!

    在1985年底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里,张仁和开章明义地写道:“小时候,爸爸妈妈、老师常常向我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闪闪发光的”。“在各条战线上,共产党员都是冲锋在前,享受在后。”

    他 用 发 展 为 民 造 福

    张仁和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他的入党志愿书里,写的最多的,是如何看待、如何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他写道:

    “我决心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坚决保卫党和国家的利益,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的青年,应该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

    他用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

    1992年,26岁的张仁和受命担任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石碧村是个有名的贫困村。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收入一分钱也没有,村容村貌脏乱差,雨天满街泥泞,圩天交通堵塞;宗族纷争激烈,社会风气差,是县镇挂牌的“治安综合治理村”。

    这真是一副千斤重担:

    “北存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从此地迁移出的客家后裔遍及五洲。摇篮滴血,每年四方都有前来寻根祭祖的客家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石碧村就是中国的形象;

    石碧村与江西石城接壤,位于闽赣交通要道,是两省四里八乡的人流、物流集散地,雄关枢纽,每日由这里过往的行人车辆不计其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石碧村就是福建的形象。

    如何才能不负使命,把这副重担挑起来?对这位全镇最年轻的村支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历史给了张仁和机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为中国巨轮拨开迷雾,继续破浪前进指明了航向:发展是硬道理。

    东方风来满眼春。各级领导的信任,党员群众的期盼,都为张仁和提供了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在新的历史时期,用什么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张仁和的眼光盯住了两个字:发展。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石碧村客家祖地的地位得到海内外的确认,建设客家祖地,迎接后裔祭祖,在上级部门的推动下开始了。张仁和兴奋不已。

    他请来专家编制了《石碧村建设规划》,并积极配合客家祖地建设。在他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客家公祠顺利建成。从1995年开始,全国各地及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个团队,20余万人次来石壁寻根谒祖,大大提高了石碧村的知名度,激活了石碧村的发展潜力。

    随后,张仁和大打客家牌发展石碧村。在海外客属的资助下,村里几代人的梦想成为现实:

    建起了客家中学,附近11个村书香弥漫,造福桑梓;

    建起了客家医院,石壁片11个村13000多人的健康,有了近在咫尺的保护;

    石碧村境内的1000米闽赣通道,从9米拓宽到30米,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拥挤的状况;

    道路拓宽带动了新村建设,路两旁新建商住店面达108户,做大了客家边贸市场,每逢圩天,前来赶集的两省群众达到一两万人;

    建成了幼儿园、村部,树起了路灯,一个面积4800平方米的农民广场,正在筹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石碧村已成为全省村级建设达标示范村和小城镇建设试点村,成了闽赣边贸的重要集市。

    发展,关键是要带领大家致富,让群众受益。石碧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隆陂水库的建成改变了历史上缺水灌溉的状况,但是,几十年过去,水渠已逐渐老化,其他农田基础设施也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张仁和仔细分析村情后,决定要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手。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外,还发动村民自力更生,出钱出力,先后兴修了机耕路5条3.5公里,新筑排洪沟800多米,铺设U型槽3.4公里,还建起了3个排灌站。田成块,渠成网,路相连,农民的生产条件好了,致富路子宽了,发展步伐快了。

    农民靠田吃饭。“田”字文章做好了,致富的基础就牢了。然而在石碧村,单一的种植地瓜、水稻的模式,自古皆然。张仁和决定进行一场“革命”:盯住市场,改变乡亲们的种植习惯和农业生产结构。他根据市场需要和石碧村的地理环境、土壤品质,把种植烤烟和糯稻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项目。他巩固和发展了优质烤烟基地,目前全村已达到1000亩;他在村民有种植糯稻传统的基础上,引进了产量更高的“荆糯”。1992年,一些老板来石碧村收购粮食,仁和发现,糯稻的产量与普通稻差不多,每担价格却高出二三十元,于是发动群众建立了烟后优质糯米基地,并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如今,石碧村已成了全镇种植烟叶面积最大的村庄,户均2亩,年产烟2100担,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680元,烤烟生产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石碧村种植糯稻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升,质量上乘,备受外地客商的青睐,现已成为福州亚亨、厦门银鹭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

    在这个基础上,张仁和因势利导,鼓励村民兴办粮食加工企业,组建客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使石碧村成为闽赣边界糯米加工销售的集散地。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人均增收近百元。

    在张仁和任村支书的12年时间里,石碧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年人均纯收入比12年前增加了1700元,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每年达7万多元。这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真是难能可贵。

    他 用 公 心 化 解 症 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繁琐,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期,要发展,要建设,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群众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客家人穷苦,视房舍、田园、祖坟为命根子;客家人血性强,没把道理讲通,逼急了敢跟人拼命。可是张仁和在任12年里,石碧村为发展征地、拆房、迁坟数量浩大,却没有出现一起强行拆迁、一起群众上访,反之,村里干群,宗族之间关系逐渐融洽,一个和谐的小社会正在形成。

    作为村支书,张仁和是如何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呢?

    先从客家祖地的建设说起。这个事关石碧村发展大计的项目,涉及征地30多亩,迁坟400多座,拆除烟叶烤房十几座。

    就在建设客家公祠的时候。有一个村民借口母亲被拆迁的事吓出重病,要把人抬到张仁和家中。

    张仁和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在他的诚心打动下,这村民认识到要以大局为重,放弃了原来的无理要求。

    看到说透道理、做通思想的好效果,张仁和迅速组建了一支有威望、人缘好、善讲理的老中青工作队,对迁移对象进行挨门逐户的动员。这对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做思想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如何个耐心法?采访中,村里一位老党员说:拓宽村境内的闽赣通道时,有一位村民不愿拆迁,张仁和上那村民家去了6次,他去了5次。

    也有村两委始终无法说通的。例如,建设石碧村到桃金村的公路期间,一户村民不肯拆除违章搭建的猪圈,村两委干部上门做了几十次工作都行不通。“反正是违章建筑”,有的村干部建议采取强制措施拆除,张仁和却不赞同。他说,事情要做得让群众心服,否则就会结下疙瘩,影响以后工作。为此,张仁和仔细分析,他通过该农户的亲戚、朋友做工作,从“外围”寻求突破,经过努力,该农户自己把猪圈拆了。

    张仁和做事明明白白。村里发展需要做什么项目,拆迁给多少补偿,如何安置,民主决策,张榜公布。老村干、老党员们,始终是张仁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建客家公祠时,老党员张恩裕带头迁了自家的4座坟,张清炼带头迁了自家的3座坟,拆了自家的1座烤烟房。

    建幼儿园时,老党员张恩裕又带头将自家的房子拆了一半。

    在别人看来很难的工作,为什么张仁和能够做得下来?村民们说:张仁和光明磊落,公道正派。

    2003年10月,低保工作在石壁镇全面展开。这对村民来讲是个天大的好事,大家都想被纳入对象。张仁和有个表亲,夫妻俩70多岁了,单独过日子。他们想,有张仁和当村书记,自己纳入低保应该没问题。低保评议小组会上,也有村干部提出把这家人纳入低保户。

    “不行。”张仁和坚决反对:“我这个亲戚有三个儿子,家庭都比较宽裕,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赡养两位老人,不能让政府来负担。”村支书坚持原则,使得石碧村评定的低保户中,没有出现一例人情户、关系户。

    张仁和从小丧母,与几个哥哥姐姐相依为命,手足情深。1992年,二哥张仁勇从镇办陶瓷厂下岗回家,生活困难。听说村里新建的机砖厂准备承包给私人经营,便私下找弟弟,想以3万元的价格承包下来。

    “不行,几千双眼睛盯着我呢。”张仁和硬邦邦地顶着。结果,在公开投标中,张仁勇以5.5万元的最高价标得。

    1994年5月,张仁勇的砖厂被洪水淹了,损失3万多元。他请弟弟和村主任等人来查看灾情,想减免些承包款,但被张仁和拒绝了。过了几天,张仁勇又到弟弟家:

    “我受灾这么严重,村里再研究一下吧,哪怕减免500元也好?”张仁和仍是不徇私情:“合同里没规定这样的减免条款,你的损失不能由村里补。”

    “天哪,你怎么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别人当书记,我还更好说。”张仁勇气得直瞪眼!张仁和担任村支书,一直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2002年,总投资近30万元的村部办公楼,就要动工兴建了。当时不少包工头、工程队老板纷纷登门拜访,都被他拒之门外:“有事请到村部谈,这事我一个人说了不算,要由村委集体决定。”张仁和说。

    他坚持这个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最后一家有资质的施工队中标,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总造价节省了5万多元。

    他 用 廉 洁 凝 聚 力 量

    历史驶入了新时代。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还要不要“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还要不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张仁和的回答是肯定的。

    高中毕业,经过多个岗位锻炼,张仁和有活络的头脑;当上村官,一任12年,张仁和手上有行政资源。然而,张仁和并没有富起来。反之,村子里多少人家盖了新房子,他家的房子还是旧的;多少人家添了新家具,他家的旧橱柜还是结婚那年添置的;多少人家看上了大彩电,他家的35厘米(14英寸)黑白电视还是十几年前秀荷娘家陪嫁的。尤其是他住的土坯房,已经在风雨中站立了50多年,地板坑坑洼洼,墙面雨渍斑斑,被四周邻居的新房包围着,在村里显得特别的刺眼。几个哥哥多次劝他:你也该抓紧时间建一座新房住住了。可他总是不紧不慢地说:“村里还有住旧房的呀。”

    是张仁和漠视亲情,不爱自己的家吗?不。从小丧母,张仁和十分珍惜亲情:

    他是孝子,母亲去世得早,他十分体谅又当爹又当娘的父亲。父亲去世前,他每天起床出门前的头件事,就是到父亲床前问个好。每次出差回来,他都先到父亲床前坐坐,问问老人身体舒服不舒服。

    他是慈父,对16岁的儿子晓波,倾注了关爱。每晚回到家中,他总要到孩子的房间,孩子睡了,看看被子是否盖好;孩子没睡,就与孩子聊聊,过问一下功课。孩子学习有了进步,他便会买上乒乓球拍之类的礼物作奖品。2004年7月上旬,晓波要中考。从不下厨的他特地为孩子炒了几样菜,并煮了两个鸡蛋塞进孩子的口袋当点心。

    因为忙,他和秀荷交流不多,但夫妻感情笃深。他常舍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可对秀荷却从不含糊。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带秀荷到宁化县城,让秀荷选几样称心满意的布料,裁几套中意的衣服。2001年夏天,秀荷在“双抢”中劳累过度中暑了,上吐下泻。他连忙把秀荷送到客家医院,两天两夜守在病床前,送水送饭。

    只是因为村里底子薄,工作难做,他这个村支书,就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把群众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自家的利益之上了。

    1995年,石壁镇街道拓宽。张仁和在镇上买了一块70多平方米的临街宅基地。那些天,小夫妻乐融融地憧憬着:新房盖好后,一家人搬到楼上住,楼下自家店面让秀荷做裁缝、卖服装。想到小家庭的幸福前景,那段日子里,秀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当年底,那临街宅基地基础填好,马上可以盖新房了。可这时,村里急需还欠款,一时又借不到钱。张仁和竟瞒着所有亲人,悄悄地把宅基地以低价转卖给别人,得来的3万元全部用来垫付村里的欠款。

    过了一段时间,张秀荷向弟弟借到了钱,兴高采烈地跟丈夫商量盖房子的事,才知道,宅基地已经卖了。

    秀荷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一住就是几天。

    几个哥哥也气坏了,大声质问张仁和:

    “你怎么把老本都贴掉了?要卖,为什么不跟我们商量,为什么不卖给亲兄弟?”

    张仁和低下了头:“村里急需用钱,我也无法可想。跟你们商量,还卖得掉吗?”

    张仁和不是没有致富的机会。早年,他看准了石壁当地大量种植糯稻米的优势,与人合办了糯稻加工厂,可是不到一年,他觉得:一心不能二用,就把正在挣钱的加工厂股份给退了。

    张仁和不是没有致富的能力。他和秀荷都十分勤劳,家里有田有地,养了鸡、鸭、猪,秀荷还会做裁缝,每年下来也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可是,他却把钱垫付了村里的各种开支、救济了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直至殉职,村里还欠他4万多元。

    2003年年关,石壁镇副镇长曹月华在镇政府里遇见秀荷。

    “秀荷大姐,干吗呢?”曹月华问。

    秀荷一声不吭,背过脸去擦眼泪。曹月华一再追问,她才吐出苦水:“我是来向他哥哥借点钱买年货的。我家仁和,当个书记,家给他当得越来越穷了。本来家里还有120元钱,我想用来买点肉,做点过年用的香肠和腊肉,可是昨天傍晚,他又把钱送给几个贫困户了。眼下家里是一点现钱都没有了。”

    这12年来,为了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仁和总是亏待自己。“村里穷,村干部只有勒紧裤带,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张仁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多年来,为了石碧村的发展,张仁和没少到外地出差。可是,每次出差,他都是自己先垫钱买车票,事情能办完,当天就坐车赶回家;没办完,就想办法找在当地打工的老乡借宿,甚至挤工棚,从来不花公家的钱住宾馆、旅社,下饭馆、酒店。

    石碧村主任张清福至今记得跟张仁和结伴的一次出差:

    那是2003年10月的一天,张仁和带着张清福和镇下派干部张河木、村政建设管理站站长张运焰一齐到省直部门争取新村建设项目。他们中午从石壁出发,上宁化搭下午4点钟开往福州的夜班车,漏夜奔波近500公里,于翌日凌晨3点多到达。

    班车进入了停车场。“就在这车上将就睡会吧。”张仁和这么安排。于是大家蜷缩在班车上挨到天亮,又跟着张仁和到汽车站的公厕里漱口、洗脸。听说城里机关上班准时,怕到迟了人家有事走了,一行人连早饭都没吃就赶往办事地点门口等。

    事情办完,几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找到老乡吃了午饭后,张仁和又把大家带到附近的西湖公园,让大家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他们整整坐了一中午,然后上车站搭下午4点的班车回宁化。与来时一样,长途颠簸十来个小时,翌日凌晨3点多抵达宁化,再蜷缩在班车上睡到天亮后,转乘回石壁的班车。

    在张仁和的带领下,4个村官两天两夜奔波将近1000公里,没有在床上靠上一靠。

    “石壁到福州一趟不容易,我很想借出差的机会住上一两天,好好欣赏一下省城的风景。可看到仁和这么节约,就不好意思提出来了。”张清福说。

    他 用 关 爱 赢 得 人 心

    12年了,在历次换届选举中,张仁和都以满票连任村支书。他为何如此令乡亲们信任?为何能够形成凝聚力,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因为群众在他的心中很重很重。

    1995年7月的一天,小河边的一声轰响,惊动了石碧村:几个淘气的小青年偷了鞭炮厂的硝装进空啤酒瓶准备炸鱼,不料瓶子突然爆炸!这次惨案,把张兴文的右手掌炸飞了。“你们不要救我!你们为什么要救我!”18岁的张兴文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右手掌没了,歇斯底里地大哭大嚷,几天不吃饭,想喝农药自杀。

    张仁和赶到张兴文家,掏出300元给他买营养,耐心地劝慰:“人只有一辈子,千万要珍惜生命。有困难,找我们好了!”

    看到张兴文精神颓废,张仁和一次次地上他家引导:“右手没了,还有左手呢。你用左手锻炼写字,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帮助你。”

    张仁和的话,鼓起了张兴文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此,每天饭后,张兴文就开始锻炼用左手写字、干活。

    石碧村有个烤烟收购点,每年都要招收几名季节工收烟,有很多人报名。从1996年开始,张仁和每年都提前和烟草站协商,留一个季节工名额给张兴文,让他当开票员。张仁和还鼓励张兴文开了一个小百货店,并亲自为他办理开店的相关手续。如今,张兴文早已结了婚,儿子已经4岁了。记者到石碧村,问张兴文最想对张仁和说句什么,他噙着眼泪,用左手写下:“张仁和我爱你”。

    2004年正月初一早晨,四兄弟聚到张仁和家,正乐融融地给老父亲拜年。不料,56岁的村民张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

    “仁和,我母亲昨晚去世了。”张银是村里的特困户,没成过亲,一直与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死了,他没有亲人帮忙,也没有钱办丧事,哭得涕泪皆流。

    张仁和二话不说,马上就要出门。秀荷见状拦住:

    “天刚光地刚光,年初一一大早就去帮人办丧事,多不吉利!再说你这么多兄弟、侄儿来我们家和老父亲过年,你怎么能走!”

    张仁和急了:“我是村支书,我不去帮忙谁去帮忙?”

    那天,张仁和一直在张银家忙里忙外,直到中午一点多才回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十几年来,张仁和为群众做的好事,说不完,数不清:

    村民张耀达告诉记者:张仁和担心他夫妇俩年老无力挑谷子去加工,掏出800多元给买了台小型家用碾米机;

    村民张天光告诉记者:哥哥嫂嫂先后去世后,他把年幼的侄儿侄女张雪金、张银根接来一起生活,十几年来,张仁和送钱送物,嘘寒问暖,一直关照这一对孤儿。2003年张银根考上北京工业机械学院,张仁和还悄悄地从自家的存折里取钱给他作学费;

    村民翻根嫂告诉记者:张仁和对待孤寡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每次来探望她,总要揭开米缸水缸看看,问这问那,30、50地给钱买柴米油盐……

    张仁和的二哥张仁勇则告诉记者一个被他“讹”了的故事:

    1998年6月的一天中午,张仁和拉着他往客家中学旁的小河赶,说是有东西让他看看。

    到了河边才发现,一大群中学生正弯着腰,用饭盒舀污浊的河水淘米蒸饭。

    “瞧那水多脏啊。”张仁和转过脸来对仁勇说,“要不我出500,剩下的钱你捐,给学校挖口水井好吧?”事后,兄弟俩凑了2000元帮助学校挖井,解决了学生们吃水的难题。

    “弟弟见不得别人苦。虽然他自己也穷,却总是叫我们兄弟几个,有钱要多做点福利事业。”张仁勇说。

    红 土 地 上 的 悠 悠 回 声

    2004年10月23日,令石碧村民心碎的日子。

    “什么?仁和走了?”人们怎么也不相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张仁和,那个终日忙忙碌碌、说话实实在在、办事认认真真的敦实强壮的汉子,怎么说走就走了?

    村民们还有许多话没对他说:

    父母双亡的张银根,在他长期的资助下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想对他说声谢谢;

    无儿无女的张国道,在他的关照下享受了农村低保,想请他吃点猪头肉;

    妻残子病的张耀达,想对他说,几次远远见了他都躲开,那是怕他又要掏钱塞给自己……

    村里还有许多事等着他领头去做:

    石碧村至陈塘村的700米水泥路,还没有修完;

    4800平方米的农民广场,还没有建好;

    建立边界汽车停靠站,成立村老人协会,还只是蓝图;

    建设闽赣边界强村,才刚刚起步……妻子张秀荷更是泣不成声:

    仁和常对她说:“现在村里穷,我是村支书,不这样一头扎下去,工作是做不下来的。等哪天大家都富起来了,再来合计我们的小家吧,现在你多担待一点!我亏欠你啦,以后慢慢补偿吧!”仁和总觉得自己亏欠她,可是他呢?他自己一直过着穷日子,从来没有享受过……

    村民们开始回忆张仁和。回忆他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回忆他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回忆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回忆他带领大家奔向小康……

    他们发现,这位平日里平平静静、平平常常、平平凡凡的人,原来是这么的热情,这么的负责任,有着这么伟大的追求,这么的叫人离不开……

    是的,张仁和是这么的平凡,平凡得像这红土地上的泥土;可又是这么的崇高,崇高得像那高高飘扬的党旗。他的事迹,应该让上级知道,应该让大家知道!

    最初的大震惊、大悲痛过后,村民们开始向镇上反映,镇上开始向县上反映,县上开始向媒体反映。

    与此同时,2004年11月18日,中共石壁镇党委作出《关于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张仁和同志学习的决定》。12月18日,中共宁化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张仁和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5年1月21日,本报《热线新闻》版发表长篇通讯《红土地上的红支书》。

    1月27日,中共三明市委作出《关于追授张仁和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

    2月2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宏、副省长陈芸以及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市长张健的陪同下,专程前往石碧村。卢展工走入张仁和清贫的家里,慰问张仁和妻子张秀荷;来到石碧村村部,与村民、党员以及张仁和的亲人们座谈。卢展工说:张仁和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中的普通一员,是全省15000多个农村党支书中的普通一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全省共产党员,包括领导干部在内,都要认认真真向张仁和同志学习。

    2月21日,省委副书记、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三运到石碧村慰问张仁和的家属。王三运在张仁和遗像前深深地三鞠躬,说:张仁和是个好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省广大党员一定要发扬张仁和同志的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2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张仁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记者在石碧村寻寻觅觅。

    经历了严冬的纷纷雨雪,春风已将春色在这个闽赣边界的名镇上点染:岭上,松柏青青,桃花吐艳;田间,烟苗展绿,油菜花一片金黄。阳光下,“客家祖地”的巨大牌坊气势恢宏;春风里,“学习张仁和”的大红横幅轻轻飘动。走进村庄,街道宽阔笔直,民居整齐气派,客家中学书声朗朗,客家边贸市场人流如鲫……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中的诗句,仿佛天籁,在碧空中一遍遍回旋、激荡。

    这是一片平凡的土地,在大中国的版图上,只占很小很小。

    这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客家先民先是从中原迁徙到这里定居,后又散播到世界各地。对客家人来说,这里的枝叶总关情,山水皆有源。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两省交界,路隘林深。

    这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得解放,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奔小康,这里的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情很深很深……

    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张仁和同志,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他来说,脚下的这片土地,无论再平凡,再贫瘠,都是中国的土地,党把担子交给他,他就有责任建设好,让它显示出中国的形象,福建的形象,让这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石碧村村部,记者看到了一大摞荣誉证书:张仁和担任村支书的12年里,石碧村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各村前列,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2000年和2001年,石碧村被省政府确立为“村级建设达标示范村”,村党支部和张仁和连续8年分别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村党支部两次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张仁和被评上县优秀共产党员。

    在张仁和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记者看到了他引为座右铭的三张剪报,题目分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党的意识》,《滥用民力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和《年轻干部中存在“浮、粗、骄、逸”》。

    在村口的一个山坡下,记者看到了石碧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石碧村在跟着共产党砸碎千年枷锁的革命斗争中,牺牲了92个英杰,他们血染沙场,尸骨无归。2001年,张仁和在村里老党员的提议、上级的支持下,领头为烈士建了这个纪念碑,92个烈士的英名,从此铭刻在碑上,长留在人间。

    “先烈为革命连生命都献出去了,我们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张仁和经常这么说。

    张仁和,一面永不褪色的党旗。党旗飘扬,映红蓝天…… (记者 张红 李闽 项裕兴 薛希惠 通讯员 罗旺水 )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