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10分钟,去农残!
《经济日报》报道,我国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触目惊心!
我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上,有大量对身体有害的农药残留。
大家习惯清洗蔬果的方式有两种:
1.用小苏打、淀粉。
淀粉颗粒光滑,对肉眼可见的杂质、虫卵有一定粘合力,但对看不到的农残,基本无效。
2.用盐水浸泡。
盐能杀菌,让细菌脱水而死。但盐有强渗透力,使用比例不当,杀菌时反而把农残渗透到蔬果内层,更难清洗。
市面上还有许多洗涤剂,虽可以去农残,但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不易洗净,会二次污染。
换句话说,只要每天吃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躲不掉!
吃点干净、安全、安心的蔬果就那么难?
小编推荐一款果蔬洁净粉,10分钟就能解决所有农残烦恼,它来自品牌“盐哆哆”。
左侧是清水泡洗
右侧是用盐哆哆泡洗
它去农残效果非常好。
我们做个实验:把蔬菜分别在清水中、加盐哆哆的水中浸泡10分钟。
用农残检测纸检验,原理很复杂,大家只需要看结果:试纸上面圆圈的颜色,颜色越浅,农残越多;颜色越蓝,农残越少。
上图可以看到,用盐哆哆洁净粉泡过的蔬菜,农残基本没了!(检测纸上方圆圈,为深蓝色)
Tips:农残检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酶抑制法(GB/T5009.199-2003)。
左为普通淀粉,表面光滑
右为微孔淀粉,表面布满孔洞,坑洼不平
这么神?它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清洁粉中,有大量微孔淀粉。
其表面布满各种规格的孔洞,具有吸附力。
Tips:微孔淀粉,由普通淀粉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目前全球仅几个国家可生产。
很多微孔淀粉聚在一起,形成“小部队”(矩阵),吸附力极强。
果蔬表面的农残,被吸到矩阵中、包裹住,脱离果蔬表面,极易被水清洗干净。
整个过程,通过物理作用完成,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安全无公害。
它不仅去农残,还能杀菌,更安全。
洁净粉配方中,含有比例合理的天然海盐和小苏打。
海盐,作用是杀菌,让细菌脱水而死。(上图是大肠杆菌在海盐作用下死亡的显微镜图)
小苏打,调节水中酸碱度(严格控制pH值在8~9之间),形成弱碱性环境。
别小看这弱碱性环境,作用非常大:
1.弱碱环境能抑菌杀菌,从而有一定的保鲜作用。
2.温和不伤手,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任何伤害。
功能这么厉害?洁净粉到底有什么背景?
它是山东大学药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历时两年的研发成果。
项目负责人是有留美背景的林贵梅教授与留日背景的丁大虎教授。
两位教授带着团队研究了国内常见的4大类(200多种)农药,进行50多次配方调整,才做出这款适合中国家庭使用的洁净粉。
它还有上百份严格的检测报告。
检测结果显示,一些蔬果农残去除率可达100%。最难清洗的草莓,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
家里备上几罐放心的洁净粉,用它泡一泡瓜果蔬菜,生吃都放心!
盐哆哆果蔬洁净粉,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规格:300g/罐
限时特惠价 49(日常销售价 59)
第二件半价
9月1日23:59特惠结束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果蔬洁净粉是细密的白色粉末,每罐都配有一个小勺,使用方便。
使用时,把洁净粉加入清水中,蔬果放入浸泡10分左右,再用清水洗净即可。
家用洗菜盆一盆水(3L以内的水),放10g左右(一满勺)清洁粉,三公以内的果蔬都够用。
像草莓、杨梅、桃子这些容易藏污纳垢的水果,用清水洗,洗不掉农残;用清洁剂洗,残留的化学制剂味道,影响口感和健康。
用盐哆哆洁净粉中泡一泡,农残、杂质、虫卵等不干净的东西,全都不见了。
小朋友和老人吃,也非常放心。
很多表面光滑的水果,也有农残。用洁净粉泡了之后,就可以放心带皮吃了。
西蓝花、花菜等蔬菜,是很多健身人士的必备食谱。但是蔬菜表皮坑坑洼洼,实在难以清洗,小编每次吃都不放心。
家里自从备了清洁粉,只要泡一泡,放心吃。
生吃的蔬菜,更要小心。
没经过高温加热,无法除菌,用果蔬清洁剂浸泡一下,无论做沙拉还是包烤肉吃,都不担心对身体有害。
人体摄入农残,会诱发慢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神经疾病、不孕不育等)。
农残还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肝硬化、肝积水等肝脏病变,一些剧毒物质还可能导致癌症和基因突变,遗传下一代。
虽然听起来比较极端,但是小编觉得:吃是人生大事,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对自己健康负责,对家人健康负责。
总之,吃进肚子里的蔬果,都用盐哆哆洁净粉泡个10分钟吧,生活多点安心,没什么不好。
盐哆哆果蔬洁净粉,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规格:300g/罐
限时特惠价 49(日常销售价 59)
第二件半价
9月1日23:59特惠结束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
▼点这里,买盐哆哆,吃干净的蔬果
- 组图 | 海南这名护士无影灯下的平凡与坚守(2022-05-12)
- 海南省妇联、海口市妇联联手平安普惠海南分公司为“白(2022-05-12)
- 超实用的海南职工基本医保普通门诊医疗费用报销相关知(2022-04-14)
- 关于妇女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这份方案明确了→(2022-04-12)
- 海南一药品获批上市 为同品种全国首个视同通过一致性(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