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成功 有助于南海造礁护礁和建设海洋牧场
移动版 时间:2018-09-05 16:09
本报三亚9月4日电 (记者易宗平)动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没错。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关研发的3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近日通过了专家组现场验收。这些砗磲品种被称为“光合动物”,生长成本很低,但在造礁护礁、建设海洋牧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砗磲是一类热带大型海洋珊瑚礁底栖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区和海南岛海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喻子牛带领的课题组,早在2014年就开启了对南海砗磲的研究。2016年,该课题组成功繁育出鳞砗磲幼贝并进行了岛礁移植牧养,2017年繁育数量大增,2018年以来对无鳞砗磲、番红砗磲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发。截至今年8月底,人工繁育3种砗磲幼贝共计66.65万个。
为什么要投入力量研究和推广南海砗磲?
“南海砗磲在科学研究、南海岛礁生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喻子牛指出,南海砗磲体内有藻类植物共生,只要有光,藻类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砗磲不用摄取其他食物就可以实现生长,课题组对这种共生机制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南海砗磲不仅能促进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而且它们厚重的贝壳是岛礁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造礁、护礁。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专家组组长张国范认为,在鳞砗磲基础上,该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的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有助于砗磲产业化发展和岛礁砗磲资源种群的恢复与重构。
更多新闻 >>
- 特朗普将受审(2023-04-04)
- 台积电掉进陷阱之后(2023-04-04)
- 北约出兵如果成真 中国必将“唇亡齿寒”(2023-04-04)
- 解放军将火炮和坦克搬上货轮搞演习(2023-04-03)
- 美国冻结白俄罗斯总统专机(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