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少年科学粉每日一题|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代的消防工具长啥样?

移动版    时间:2018-09-08 20:01

撰文/婵玉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在各种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打更人边走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场景并不是导演和编剧的想象,而是有据可依。《周礼·天官》中记载,到了每年春秋两季,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都要摇动木铎,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万一发生了火灾,储水是救火的关键,那在没有自来水管、高压水枪和消防车的古代,人们怎么预防火灾呢?




为了对付“火”这个不可或缺又十分危险的生活伙伴,古人们设计出了很多储水工具,比如:水缸


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称为“太平缸”。太平缸贮水的消防设计思想,与今天的消防水池、市政消火栓实同一源。太平缸一般在宫廷中实用,虽然能储存大量用水,但机动性不高。


古代灭火工具:銮金水缸


唐代时,人们开始使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携带的工具,当有火情时,众人拿着这些工具灭火,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灭火器。


虽然说现在已经没有打更人了,但防火还是不可少的,而且已经到了秋天,天干物燥,是火灾事故的高发季节,防火意识不可懈怠哦。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加入“知力中小学生科学群”

青少年科普内容与活动、粉丝福利!

在这里抢先获得!


少年科学粉每日一题

上线啦!

知力君根据科普文章的主题和中小学生的学业拓展,形成每日一题,帮助青少年课内课外有效结合!


结合本期的这篇科普文章,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初中历史】知识点。


点击“阅读原文”赶紧参与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5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