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会山镇加略小学教师李少萍:大山里的老师妈妈
18年,守着大山深处的一方讲台没有编制,却是苗寨孩子心中真正的老师
带出一代一代人留下一段一段情
她是老师,也是保姆又喂饭又上课
琼海会山镇加略小学教师李少萍:
大山里的老师妈妈
李少萍的“孩子”很多,有的叫她妈妈,有的叫她奶奶。
孩子听课特别认真
9月1日,坐在学校办公室里的李少萍,等来了当天最后一位报名入学的孩子。一共3个孩子,这是琼海市会山镇加略小学今年的新生入学人数。李少萍有些失落,学生越来越少了,可是也隐约有着一丝欣慰,“以前的孩子们,有人走出去了,他们走出了大山,带着他们的孩子。”
在这座距离琼海市区60公里的苗村,群山包裹之下,“走出去”意味着新的人生。这里的每个人,都拥有走出去的机会,只有李少萍,甘愿失去这种机会,而是选择了一段18年的代课老师生涯。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文 陈卫东/图
她当一群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开学第三天,加略小学的校园改造工程正在收尾,校门外堆了一些建筑材料。建筑工人汪小云刚来这里一个月,不得不和工友们住在学校一角的房间里,加快施工的进度。
“学校有免费午餐,每天中午,她都帮孩子们洗手、打饭,中午照顾孩子们睡觉,平时还要上课,看她挺忙的。”这是保姆还是老师?汪小云一边扒着饭,一边问早来几个月的工友们。
“她是校长。”工友回答完,汪小云“啊”了一声,放下了筷子,“从没见过这样的校长。”
远处的李少萍,并不知道工友们的对话。帮孩子们打完饭后,3岁的钟季元哭着找到了她,嘴里嘟囔着“老师奶奶”。
这所苗村里的学校,只有3个年级,外加学前班。5位老师,教着30位学生,全是村里的孩子。
3岁的钟季元还不太会自己吃饭,他只知道妈妈送他来读学前班时,让他跟着眼前这个和蔼的“老师奶奶”。他不知道,妈妈也曾是这位“老师奶奶”的学生,那时管她叫“老师妈妈”。
李少萍把钟季元抱到怀里,拌好稀饭和肉菜,一口一口喂着。“好不好吃?”李少萍用苗语问道。钟季元点了点头,停止了哭泣。
李少萍的微信名字叫作“勿忘初心”。她在2008年入了党,她愿意做“妈妈”,照顾关于这所学校的一切。
这座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子,距离琼海市区将近60公里,要翻过几座大山,爬过几乎30度的山路,才能到达。万泉河上游从这里流过,村里人常开玩笑,站在村尾的山头,向北踏一步是琼海,向南踏一步,就到了琼中。这里的环境闭塞,教学管理,却并不落后。
中午12点整,就寝铃响起,李少萍把孩子们一个个“赶”进宿舍,安排好床位,抱着几个学前班的孩子,直到把他们全都哄睡着,才悄悄从宿舍里走出来。下午两点半,她还有课要上,趁着中午的间隙,她要把教室打扫一下。
“孩子们睡醒就来不及了。”不出所料,下午两点,学前班的孩子们醒了,哭声在宿舍里此起彼伏。李少萍赶紧进去安抚,拜托下午没课的老师照顾,又匆忙踏上了一年级教室的讲台。
在方寸之间的讲台上,李少萍能够感觉到亲切,这里是她向往的地方,也是她最大的理想。
李少萍在上课。
李少萍给睡着的孩子盖被子。
高考前夕放弃参考
毅然选择回村当老师
上个月8日,村里一位孩子考上了一本院校,邀请李少萍参加升学宴。学校正在进行基建改造,她走不开,只能由丈夫代替。丈夫韦学义着急地说:“很多孩子都在,都想见见你。”李少萍还是笑着摇摇头。
她知道,孩子们想看看“老师妈妈”。她也明白,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们已经拥有了她当初未能触及的未来,即将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李少萍的人生,始终留在这里,即使被学前班孩子叫作“奶奶”,李少萍也不过36岁。在加略村委会,她这个年纪的女人几乎都难以小学毕业。
那时,李少萍的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老校长蒋明深看在眼里,告诉李少萍的父母,一定要坚持下去,能够考出大山,就别再回来。
“以前读书太苦,出村只有土路,上中学只能走到15公里外的路口坐车。”每个清晨和傍晚,李少萍背着书包,默默走在乡间小路上。为了送她上学,父亲借钱买了全村第二台摩托车,风光的背后,是对女儿的期盼。
村里人都说,李少萍的命好,早早出去读书,以后一定不会回来了。
命运却在悄然发生改变。那一天,为了接她回家,父亲冒着大雨赶去学校,在湿滑的土路上,车子重重地摔在路边。看着全身擦伤的父亲,李少萍流着泪,咬牙做了一个决定。
放假回村,李少萍回到加略小学,找老校长聊天。她说,她想当老师。老校长笑着,连连说“好”。看着他高兴的神情,李少萍把没说的话咽了回去——她想回村里当老师。
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李少萍接连就读龙江中学和东太农场中学,2000年夏天,她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准备冲刺高考。不出意外,成绩优异的李少萍,即将考上大学,即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加略小学,却在风雨中飘摇。位置偏僻,条件落后,代课老师的身份,始终留不住人。村里的孩子,眼看就要没有老师。
高考前夕,李少萍的父母告诉她,老校长来过家里,样子很为难,“托我们问你,如果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大学,愿不愿意回村当老师?”听完这句话,李少萍的眼前一亮:“我愿意!”这是她的理想,她不愿再等,甚至是眼前的高考。
回到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在劝她,她却执意办理了毕业手续。在老师和同学的叹息声中,在村里人惊讶的目光里,早早考出去的李少萍,早早回到了村里。18岁的她,拿起了教鞭,成为一名大山里的代课教师。
工资很低生活艰苦
为了孩子她不舍离开
如今中学同学聚会,李少萍迷茫地听着大家聊起出国旅游,聊起手机支付,她全都不懂,觉得自卑。只有回到讲台上,一股自信不知从何而来,她才觉得找到了自己。
韦学义还记得,刚结婚时,李少萍每月的工资只有500多元,那时,割胶一天就能挣到两三百元。韦学义的父母和他摊牌,儿媳妇只是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应该放弃老师的工作,回到家里务农。
“可是她不愿意。”和李少萍谈过之后,韦学义得到的只是一句“想想村里的孩子”。加略小学最窘迫的时候,只有两三名老师,他们就是全村教育的希望。如果没有老师,这所学校也将不复存在,出村的路口都在15公里以外,这群山里的孩子将去哪里上学?李少萍不敢想象。
和老人的沟通,最终不欢而散,夫妻俩带着孩子搬了出来,住在娘家一间破旧的小瓦房里。
那些日子里,李少萍常常想起姐姐。“姐姐只读到一年级,家里条件不好,只能读一个。”李少萍觉得亏欠,似乎是自己剥夺了姐姐读书的权利。她不想亏欠任何人,尤其是眼前这群可爱的苗村孩子。
李少萍找到老校长蒋明深,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我年轻身体好,除了语文数学,体育课和劳动课也可以交给我。”
李少萍始终觉得,她一直在教孩子们一件事:知识改变命运。而她的命运,却似乎总在低谷中徘徊。
为了补贴家用,韦学义买了一台二手小卡车帮人拉货。2012年8月的一天,韦学义带着儿子外出送货,李少萍在家里看书,直到接到同村村民的电话。
车翻了,韦学义的肋骨断了,插到肺里。儿子也被甩飞出去,摔伤了胸腔。“家里三个人,两个躺在床上,当时真的动摇了。”微薄的工资,在医药费和营养费面前,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省钱,韦学义没有做手术,签了责任书,稍微休养,第三天就出院了,回到村里找赤脚医生敷草药。如今,遇上阴雨天气,韦学义的肋骨还会隐隐作痛。
那个夏天,李少萍十分挣扎。她放不下学校,而看着一家三口挤在唯一一张床上,李少萍觉得挺惨,也挺暖的,“镇里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家长们知道家里出事了,全都过来慰问,自发捐款。”
家长们叫她“李老师”,孩子们叫她“老师妈妈”,都希望她不要离开学校。尽管知道自己并不是正式教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但在这座小小的苗寨里,她早已是家长孩子们眼中真正的“老师”。
扎根深山留在深山
这是乡村教师的人生
开学第一周,无论有没有值班安排,李少萍几乎每晚都到学校值班。她坐在办公室里,有时出门巡查校园,目光始终关切地盯着对面小楼中的一个房间。
- “经济第一大(2025-01-21)
- 文耀中华 | 高擎旗帜(2025-01-21)
- 陕西省侨界代表人士研修班开班(2024-11-14)
- 【天籁限时优惠 目前14.78万元起售】北京海润嘉(2024-11-04)
- 软科发布中国大学排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位列陕西民办(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