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走访潭门:渔民渔船成保卫南海重要力量
资料图片:海南琼海潭门港的渔民在码头上搬运海产品。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西班牙《世界报》网站9月18日发表题为《一支保卫中国的“不可战胜的海军”》的报道称,“潭门:中国南海的心脏”,竖立在海南重镇潭门镇的一座巨型石碑上这样写道。在这里可以看到数十艘船只穿梭在宽阔港口的码头之间。
穿过镇上的几条街道,汽车停在了潭门镇108兄弟庙前。这个令人回味的庙宇以红色为主色调,隐藏在茂密的棕榈树中间。围绕兄弟庙有很多传说,表明了潭门与中国南海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关联。
渔民们在出海前都会在兄弟庙举行祭祀仪式。庙内用龙鳞和龙头装饰,渔民用烧香的形式进行祭奠。
几个小时后,当地作家郑青扬(音)在一间悬挂着南海地图的茶室内为记者解释了这个祭祀仪式的来龙去脉。他说,108兄弟公祭祀仪式是为了祭奠700多年前出海保卫海南及其周边海域免受“外国”海盗入侵的108位渔民。
“传说是这108个人保护了潭门的渔民。”郑青扬说。上大学之前,郑也曾经当过多年的渔民,他就出身渔民之家。他的父亲出海时失踪了。他的祖父和族中的另外7人也是这个命运。“兄弟庙和它的故事是我们的渔船自古以来就在南海捕鱼的又一证据,这一历史至少要追溯到明朝时。”郑青扬说。
报道称,潭门镇将近8000名渔民和300多艘渔船已经升格为中国海洋战略扩张政策的矛头。渔船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85年,中国政府在潭门镇成立了一支海上民兵连,对于外国记者的出现,这种地方就类似于一种禁忌之地。“我们不想谈论南沙。”一位渔民说。
69岁的渔民邓野鹤(音)在这片令人垂涎的海域捕鱼已经有50多年了,而他只是自古以来当地曾经经历过海盗、外国战舰和强盗骚扰的无数渔民当中的一位。
“几代人以来南沙就属于我们潭门。我们一直在这里捕鱼。”老邓带着当地渔民都有的一股爱国热情激动地说。
80年代,老邓曾经被马来西亚海军关押,他的渔船进入了被马海军控制的海域。这是当地渔民经常遭遇的事情。老邓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对方开着枪追击他的渔船。“他们后来动用了飞机射击”。老邓在马来西亚被关押了48个小时。
“菲律宾和越南的船通常都向天空开枪来驱赶我们。但是潭门人丝毫不畏惧。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哪怕是丢掉性命。”邓野鹤说。
报道称,几年前,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建造大吨位船舶,来方便运送渔民抵达南沙,还给渔民提供燃料补贴,以几乎免费的方式给大约5万艘渔船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林勇新认为,当地渔民的一切行动都可以被理解为单纯的自卫行为。“他们有权采取自卫行动。我们并不是说渔民必须在可能的冲突当中发挥积极作用,而是说需要这个行业做好准备。避免战争的最好方式就是有所准备”。
报道称,北京似乎并不准备在这方面节省预算或在强化立场时的创造才能。中国将花费10多亿元在潭门建立一座讲述南海特殊历史的博物馆。三亚市最近刚刚启用了一个新渔港,可以停靠2000余艘渔船,甚至包括远超过邻国海岸警卫队大部分船舶的3000吨级的大渔船。
在坚守兄弟庙所代表的“历史性”的同时,媒体对待在当地被称为《更路簿》的手稿时也充满着无比的敬畏之心。
王哲中(音)一家就是其中一些《更路簿》的所有者。31岁的王哲中甚至还为这些手稿建了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据他讲,他手中的这些手稿已经是现今留存数量不多的《更路簿》之一。所谓的《更路簿》就是在地图尚未成为必备工具的年代,用来指引渔民在南海航行的路线书。
报道称,博物馆的展厅内还陈列着王哲中的祖父当年曾经用过的木质驳船、各种各样的渔具和制图工具等。王哲中说,“渔民们借助《更路簿》指引航线。他们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记录下来,然后代代相传。《更路簿》里记载的有气候,以及抵达南沙、西沙的路线”。
当记者请求他展示一下《更路簿》时,他只拿出了复印件,“原件在我父亲手中”。
报道称,2013年,从海南驶往西沙群岛的邮轮开通。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开通赴南沙群岛的定期邮轮,打造能够替代马尔代夫的旅游胜地。
在海滨城市三亚,海南中职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郭华明(音)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广告宣传册。这本小册子是用来吸引那些想要花4到5天时间乘坐邮轮到西沙群岛旅行的中国公民,旅行项目中还包括升国旗仪式。
中职国际旅行社是获得北京批准、允许经营西沙群岛邮轮旅游项目的旅行社之一。仅2015年,西沙群岛的游客数量就达1.6万人次。宣传册上还写着“在世界海洋的处女地,您将寻找到中国最美丽的海水”。(编译/王萌)
- 文化中国行丨六尺巷:“礼让密钥”背后的秘密(2025-01-20)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