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光纤之父”高锟:以光速连通信息时代
本文综合整理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环球网、新京报
9月23日,
有“光纤之父”之称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高锟逝世,享年84岁。
香港各界人士均对其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官网
挂出《敬悼中大前校长及光纤之父高锟教授》的文章。
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说起高锟这个名字,恐怕了解的朋友不是很多,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和他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如今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高清晰数字电视,没有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没有免费的QQ、MSN等聊天工具,也没有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而这一切“连通世界”的伟大发明,都得益于高锟发明的光纤。
高锟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它在彻底改变人类通信模式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光纤之父",也因此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也曾多次
刊文记载过高锟先生的事迹与发明。
今天,我们特选2018年4月刊
《高锟:以光速连通信息时代》一文,
向高锟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与怀念!
谨借此文章
沉痛悼念高锟先生的离世,
祝先生一路走好。
高锟:以光速连通信息时代
撰文/尹传红
“光纤之父”高锟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它在彻底改变人类通信模式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
吓人的“第一项发明”
那是在上海的法租界,当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正上小学六年级的高锟迷上了化学实验。但这并不是学校里的正规课程,因此,他和一位志趣相投的周姓同学都觉得不满足,便琢磨着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你知道吗,我们可以自行制造不同的气体。氧气令火烧得更快更猛,氢气可以自己燃烧。我们要不要也来试试?”一天,周同学这样问高锟。
“好哇,”高锟兴奋地答道,“让我们翻翻书,看看需要什么材料吧。”
他们在高锟家里设立了一个“实验室”,从教育书店里买来化学品,实验并验证了氧气和氢气的性质。随后,他们又做了更多更复杂的实验。其中,利用滴定法制造硫酸铜所形成的蓝色硫酸铜结晶在阳光下闪闪生辉,让这两个好奇心十足的少年极为震撼。
少年高锟利用学到的知识推想:假如将一种像红磷那样的易燃物质,跟氯酸钾一类的强力氧化剂混合,再稍加摩擦,会不会燃烧起来?他将红磷和氯酸钾填塞进湿润的泥土里,晾干后真的制成了一种“泥球炸弹”。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拿“泥球”掷向猫狗,把它们吓得四处逃窜。
高锟和小伙伴们很开心,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因某种“无知”而陷入的危险境地。后来,他又准备自制胶卷,他的堂哥在帮他制造硝酸银时,被意外溅出的炽热酸性液体烧伤了手。最终,危险的实验被大人们发现并喝令停止。
迷上魔术般的无线电
告别危险的化学实验后,高锟和周同学又找到一种新的乐趣—组装无线电收音机。
有一天,高锟随家人逛商店,在一个柜台前看到一盒无线电收音机的零件套时,止步不动了。他央求双亲说:“买吧,不危险的。”
他的律师父亲回答说:“如果你能够组装成功,我还会买更多的零件,让你组装其他款式的收音机。”
此后几天的课余时间里,高锟一直在摆弄电磁圈、电容器、晶体棒、耳筒和电线,他也不时地翻翻书,了解无线电的原理。几经挫折,他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收音机。当他由听筒里收听到电台广播时,“那感觉真是妙极了。在什么也没有的空气里,竟然可以蕴藏音乐,简直是魔术!”
这段经历对高锟的人生事业影响至深,日后他对电机工程的兴趣,兴许就是这时候在心中埋下的种子。他十分庆幸父母和老师给他自由,让他得以在理想的环境里学习,来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和自立能力。
1949年,高锟一家移居香港,中学时代的他接受了半传统中国式教养和半放任式西方教育,日渐养成了多元的习惯。他的兴趣很广,尤为钟爱化学,曾立志要成为一名化学家,但最终还是决定修读电机工程,并在1953年夏天动身前往英国读书。
4年后,高锟拿到工程学士学位。当他新加入一家制造通信器材的工业机构时,他的第一位上司对他说:“你设计的这个扩音器,为什么只用上了在大学里学到的基本理论?这只是书上教的理论,你无需重复已经做过的事,而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设计。”
这番话引起了高锟的深思。他发觉,大学里所学的,只有一小部分能用在工作上。在中学和大学里所受的严格训练,只是令我们学会怎样学习,以及在有需要时知道怎样求取新的知识。他还领悟到,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掌握追寻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应既有针对性,又能引起兴趣。测试学生的能力,不应只是要他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搬出来,而是要考量他们是否能灵活地运用。
掌握时机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世事的起伏本来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中学时代读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时,高锟就对剧中的这句名言印象深刻,明白掌握时机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高锟大学毕业的前一年,1956年9月25日,从英国铺设到北美的第一条跨大西洋电话电缆(TAT-1)开通。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为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1962年7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个有源通信卫星Telstar,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和电话传输。这个时候,社会上对传送包括活动影像在内的大量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公众对改善通信设施也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计划中的陆基通信仍然建立在铜材料的基础上。
高锟注意到了有可能推动他的事业向前发展的浪潮。1960年他加入英国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着眼于提高现有通信设备的功能,重点是研究和发展一套利用毫米波长的微波传送通信系统,目标是将通信设备的信息传送能力提高50%。而此前一年激光的发明和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一种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方式——光通信,被提上了研究日程。这种频带无限的通信网络可望为世界带来通信的革命。
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20世纪6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高锟专注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了关键时刻,他每天都很晚回家,一家人没法在一起吃饭,对此,夫人黄美芸很有意见。
高锟对夫人说:“别埋怨我,我正在做一个史无前例的研究项目。如果成功,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通信方式,会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夫人说:“你是在开玩笑吧?我宁愿你每天早点回家。”高锟道:“走着瞧。”当时黄美芸还嘲笑他:“那你下次就拿个诺贝尔奖回家吧。”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而与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的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分享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描述高锟的研究成果:“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传递向每一个方向,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
2009年12月10日,高锟夫妇受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高锟的获奖演说由其夫人黄美芸代讲,题目《古沙递捷音》,为两人共同拟定。黄美芸说这个题目富有诗意,不仅解释了高锟的研究工作,也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光纤的主要材料石英是从沙石中提取的,当年高锟就是以此为卖点向全球各大电子厂商推广光纤。她希望通过高锟的故事告诉青年人:如果你有梦想,一定要坚持,因为没人知道未来究竟会怎样。
知识链接:“光纤之父”
1966年7月,33岁的高锟在《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了光导纤维(简称光纤)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远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就是要以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而光纤用世界上用之不竭的材料—沙粒—制成。
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类同痴人说梦。但在质疑声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成功问世,高锟这位“光纤之父”也声名鹊起。
- 桜井あゆ 发布日:2014/07/24 (DVD セル版) 番号:SSR(2023-07-15)
- 大岛美绪 发布日:2015/08/21 (DVD セルorレンタル) (2023-07-15)
- 椎名ゆな 发布日:2012/09/01 (DVD セル版) 番号:WAN(2023-07-15)
- 安城アンナ 发布日:2012/12/24 (DVD レンタル版) 番(2023-07-15)
- 吉沢明歩 发布日:2009/07/24 (DVD レンタル版) 番号(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