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热带滨海花园城市建设 赴新加坡专题培训班学员代表学习成果转化情况发言摘要
灯光璀璨的新加坡夜景。
10月11日下午召开的海口市赴新加坡专题培训班学习成果汇报会上,2017年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热带滨海花园城市建设赴新加坡专题培训班学员代表龙舒华、周健、冯勇、林健,作了学习成果转化情况汇报。发言摘要如下,敬请读者关注。
以国际视野绘制海口规划蓝图
市规划委党组书记、主任 龙舒华
一、新加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亮点
1、坚持整体管控,以空间资源管控来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整个城市朝着宜居宜业、国际创新城市的方向发展。
2、践行“整体政府”理念,部门高效协同,合理进行职责定位,全方位保障规划实施和管理。
3、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进程并反馈意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4、鼓励政私合营,清晰全面的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针合并作为土地的出让条件,以保证项目规划和建造形式都符合高品质的要求,提高规划建设运转效率。
二、新加坡城市精细化管理及系统化治理亮点
1、以规划为手段进行风貌控制。概念规划在总体层面上引导设计控制;总体规划在法定层面将城市设计风貌控制的内容整合在每个分区的发展指导图中。
2、整个城市结构布局清晰有序。城市中心、市镇中心、邻里中心形成系统的建设,采取“一松一紧”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造就了“核心区多样性”“新镇统一性”的外部风貌。
3、全面有机地保护历史建筑。重点提出保留15个富有特色的区域,通过保留城市遗产强化新加坡的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
4、注重应对气候的设施构建设计。城市建设十分注重应对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条件,造就了新加坡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连廊、雨篷等设施系统设计十分细腻、注重实用。
三、海口打造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规划实践
1、在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进行城市更新系列规划及江东新区生态CBD、新海港、临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工作中,充分进行城市远景的战略思考,深化“一江两‘岸’、东西双港驱动、南北协调发展”的核心思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高品质的花园城市。
2、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海口城市更新,形成10个示范性较强、涉及跨部门协同工作的重点综合示范项目,促进城市品质提升、风貌形象优化由量向质转变。
3、在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实行总体风貌引导管控策略,进行全要素的分类控制与引导,并开展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指引工作。
4、在规划实践中,重视规划的科学性,采取国际征集的方式,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单位,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组建高规格顾问团队,充分倾听专家意见,把关规划工作。
四、新加坡城市管理治理经验对海口的启示
1、科学规划。采用先进理念编制规划,坚持通盘考虑,对海口未来全域的产业、空间、支撑系统的布局和规模作出合理的安排,将产业发展、交通出行、生活环境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海口应尽快以“打造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为蓝图,以“多规合一”确定的市域空间格局为基础,开展海口市长远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下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在一张蓝图的指导下有序建设发展;开展海口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工作,全面理顺衔接各项专项规划、各类设施的关系,整合、优化、提升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和关联,升级业态和形态,为近期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明确建设重点;开展重点地段和片区的城市设计,结合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引导实施改造,突出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塑造城市景观风貌核心区域。
2、严格执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好的规划,关键在于执行到位。我市一定要严格执行规划,坚持“规划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遵守“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红线,对道路、绿化红线、建筑容积率等指标进行强性控制,加强规划对城市风貌的管控,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保证城市的生活品质,努力把海口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美兰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健 (时任市市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一、深化夜景亮化工程,提升城市夜间品位
1、集中连片打造,彰显城市特色
新加坡城市夜景亮化工程主要聚焦于其核心区域,集中打造连片成规模的城市夜景。借鉴其有益经验,海口在建设夜景亮化过程中,精准聚焦于国兴大道、龙昆路、滨海大道、海甸溪、南渡江等区域,点线面结合,构建“两轴、两带、八区、多节点”的体系,并率先启动海口湾核心区域连片楼宇联动亮化建设等首期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统一丰富、独有韵味的灯光画卷。
2、淡静素雅为主,展现城市气质
新加坡城市夜景亮化的光色以淡静素雅为主,并结合不同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打造符合不同场景需要的夜景画卷。海口在夜景亮化规划阶段即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特性对区域夜景亮化进行了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256个建(构)筑物景观照明控制指标指引,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的亮度等级、照明光色和动态模式等进行了详细区分,讲述起动静皆宜、独具特色的光影故事。
3、丰富夜游体验,繁荣夜间经济
新加坡在滨海湾区域打造了水幕电影等项目,使夜景亮化成为市民游客夜间休闲观光的重要吸引物。海口在首期完成海口湾片区等217栋建筑楼宇亮化和33.8公里市政道路绿化带的亮化建设的同时,还完成了万绿园内湖亲水观景平台建设,推出了乘船夜游海口湾的项目,较好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与风貌。今年元旦、除夕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海口夜景亮化画面还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面向全国现场直播,成为了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设智慧排水系统,解决城市内
涝问题
1、科学系统谋划,着力组织实施
新加坡科学的排水规划、密布粗大的排水管沟以及多个大型调蓄水池对防止城市内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口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团队完成科学系统的积水点改造规划设计方案,重点针对海口降雨量大、汛期同时受台风影响、易遭遇潮水顶托、海水倒灌等特点,综合运用蓝色(水体控制)、绿色(海绵项目)和灰色(地下管网)等模块,构建起“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措施优化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体系。此外,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的七中门前积水点改造等项目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一举解决了积水问题,体现出明显成效。
2、依托科技创新,建设智慧管网
为使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服务于排水管理,海口启动了以美舍河为模板的智慧排水管网系统建设。该项目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展示美舍河沿途景观、构筑物及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情况,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和管网GIS系统,科学智慧管理调度美舍河沿线排水管网,目前已由市直有关部门负责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三、着眼细部一丝不苟,提升城市友好程度
1、引进先进技术,管好小小井盖
在道路出行中,井盖松动下沉是饱受广大司机诟病的一大问题,也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大考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市改变传统井盖安装工艺,采用“沥青热再生”新技术、“修路王”新设备和“一体式防沉降井盖”新材料,对海府路全线、和平南路半幅等路段的井盖全部进行了更换,有效解决了传统井盖在安装时就不容易找平、遭受碾压之后易发生下沉松动、修复占道费时影响交通等问题。
2、避免开挖作业,无痕修复管道
海口对于部分道路地下管道破损问题,主动引进源自英国的CIPP原位固化翻转内衬修复技术,在不开挖路面、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地下管道的即时高效修复。该技术以其环境污染小、施工速度快、管材质量好、安全性能高、成本较适中等优点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3、转变建设理念,打造精品设施
一年来,海口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道路建设”向“街道建设”的转变。如:解放西路、海甸三路等道路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雨污分流、零公差降坡、更换墨绿色新型隔离护栏、划设震荡标线、更换LED节能照明系统等措施,给市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通畅安全的体验。
开展湿地保护修复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冯勇
新加坡系统严谨的科学规划理念、依法实施的严管重罚体制、全民参与的城市治理体系、精细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一年多来,通过对新加坡经验的总结学习,我市林业系统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一、落实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用途
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编制湿地保护修复的总体规划,即《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海口市在建或拟建的湿地公园,将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划范围、保护原则、修复要求及合理利用等要素,科学编制各个湿地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做到先行顶层设计,再实施规划;《规划》确定了4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羊山多用途管理区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均实施了科学管控;全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除保留所需湿地公园配套设施用地外,对公园其他用地一律不允许占用或修改。据统计,全市7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为4404.16公顷,安排所需的湿地公园配套设施用地57.24公顷,仅占规划面积的1.3%,其他地块均保留现状或实施生态修复。
二、因地制宜修复,创造优质产品
根据地域特色,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探索“湿地保护+水利工程”“湿地保护+水体治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土地整治”等创新湿地保护修复模式,修复了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五源河、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等多个典型湿地公园建设案例,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个个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
三、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民参与
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家庭、公共场所的“七进”活动,成立了全省首个湿地保护协会、发动和组织了诸多社会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率先在全省创建4所
“湿地学校”,多方式、全方位进行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工作,有效营造了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
四、创新管理模式,依法保护建设成果
参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海口市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等多项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为海口市湿地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有效维护了湿地保护建设成果。
今后,市林业局将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并运用在我市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等工作中,为海口打造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作出更大的努力。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 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林健 (时任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7年到新加坡参加学习培训,有两点给我感触最深:一是新加坡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构建了高效率、高密度、一体化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二是坚持空港和海港“双港”驱动,构建了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空港枢纽和世界级的航运中心,并带动形成高度发达的临空、临港产业。新加坡在交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市的公交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推动海口公交运营主体国有化整合
为实现“公交回归民本”,我市完成了公交运营主体国有化整合,将原各自为政、逐利经营的六家公交经营主体,全部整合至我市国有独资的海口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规划我市原公交线网,将公交线路扩大到157条,进一步提高了公交线路的覆盖率,使我市公共交通得以按照“公益化”的模式,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此外,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对海口公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尽快推行公交专用道建设,使公交“快起来”;二是要加快公交信息化建设,让市民能实时掌握公交的运行位置和预计到达时点,打造智慧公交;三是要实行成本规制,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促进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将公交线路枢纽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实行一体化开发,反哺公交投入和运行成本。
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
(一)推行“预约过海”:在新海港和秀英港率先推行了“预约过海”模式,实现港口能力、船舶运力与旅客出行计划的信息匹配,琼州海峡客滚运输从此由“无序”转为“有序”,旅客过海更加方便快捷,车辆通行更加高效顺畅,并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多次获央视点赞。
(二)推行“无纸化”通关:在新海港、秀英港启用推行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和二维码检票,进一步提高了旅客通关的效率和便捷度,港口通关迈入“无纸化”新时代。
(三)推进“不见面”办单:加快散件杂货和集装箱线上业务平台建设,实现客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办理船期和货物状态查询、业务委托、预约提货、费用结算、货物放行等各项手续,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积极打造智慧、便民的港口电子口岸。
三、推动自由贸易背景下的港口规划提升和建设
(一)推动马村中心港区规划提升。为适应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与省交通运输厅一道对马村中心港区进行规划调整。调整后,马村中心港区仅西部港区即可布置22个5-15万吨级集装箱和通用散货深水泊位,货物通过能力可达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最大可达1000万TEU,能更好地满足大港口、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推动新海港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建设。推动完成了新海港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和深化工作,并已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建设,有效整合了旅客候船、车客分离、口岸监管、交通换乘和枢纽商业等功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港口的接待容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海南在自由贸易背景下口岸查验监管能力,有效提高陆岛交通的枢纽化水平,还有利于带动新海临港片区的一体化开发,对我市依托新海港打造现代临港生态新城、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临港产业布局规划。为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海港”驱动,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向各级政府提出依托马村西部港区设立海南自由贸易临港产业园,打造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核心港口经济功能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建议,并委托上海海事大学完成了自由贸易背景下临港产业布局规划。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