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拥堵、房价高,艺术家为什么还留在北京?
现在的北京,受到雾霾、拥堵、缺水、房价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宜居城市了。但中国60%的艺术家还是聚集在这里,在宋庄、黑桥、草场地等远郊安营扎寨。他们为何如此迷恋北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艺术的中心,不管在“变把他乡视故乡”中的角色如何转变,北京依旧是艺术家们叱咤风云的舞台。
中国有658个城市,北京是众城仰望之城。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资源都归于北京,生死时速也在这里上演。在场者对这个城市充满归属感,他们把每一次降落称为“回北京”。
“中国所有的事情都在北京发生,我想看看是怎么发生的。”1986年到北京读研究生之后,雕塑家隋建国就再没离开,他说尽管北京雾霾、拥堵、缺水、房价高,但这些事每个人都有责任,自己也没为北京做什么。
2004年从成都搬到北京的艺术家赵能智说,每次从成都三圣乡的家回北京北四环的家,都感觉像从世外桃源到了三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尽管如此,他还是眷恋这座城市呛人的空气:“从机场到北四环,一路上有宽马路、高楼、高速的车,这种城市气场是我心里特别需要的东西。”
李飞《城门变》,2003年8月21日。摄影师通过二次曝光手法,将历史上的北京城门与现在的大概位置的北京建筑相叠加。图为北京安定门。
艺术家叶永青则是为了2008年奥运会搬到北京的。“北京是一个伟大的舞台,我觉得应该坐在舞台下当一个观众,但是没想到在北京刚好经历了艺术市场的井喷和伴随着奥运的繁荣景观。”
北京是工作室,是名利场,是博览会,是交易所。只有北京,才能看到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同场展出;只有北京,才能在走廊里遇到刚得金狮奖的提诺·赛格尔;只有北京,才能让苏富比削尖了脑袋挤进来搞拍卖。这里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现场,没有人计算过到底有多少艺术家居住在这里,这个数字恐怕也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纠缠,也产生着意想不到的机缘。
望京一带是艺术圈的“宇宙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在花家地南街,是全国画画孩子朝圣的地方。花家地周边的小区里住满了陪孩子考美院的外地人。从2005年艺术市场井喷开始,艺术家成了美院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
2012年11月24日,北京望京京顺路与广顺南大街交叉路口,工人们在为熊猫雕塑做最后的完善。“熊猫”方案在由望京街道办发起的民意投票中得票最少,却最终胜出。
798艺术区是当代艺术家起步的必经之地,当代艺术在北京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块地方展开的。隋建国说:“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去瞧瞧,就会感觉有与当代艺术脱节的危险。”
美国艺术新闻网发布了一份798艺术区发展报告,其中写到10年来80%的中国重量级当代艺术拍品由798起步。798艺术区有265家画廊,合作艺术家几乎囊括了国内当代艺术所有活跃分子。
但是这种生态日益被商业的介入所改变。租金成倍上涨,机构开了又关,过去在这里工作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搬走了,还留在园区角落的艺术家如刘小东,也逐渐地把工作转移到田野中。
北京798艺术区。在这里工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少,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图/阿灿)
在北京,艺术家总感觉需要更大的空间
2005年,赵能智到北京时只提了一个小行李箱,里头扔了几件换洗衣服。2013年他搬家,搬家公司的大卡车来回运了十几车,“不知道东西从哪里来的”。
“欧洲人遇到了两轮‘大尺寸’的艺术潮流,第一轮是70年代美国人来了,第二轮是现在中国人来了。”赶上了大时代,为了配合大空间、大展览,隋建国做了很多大作品。“衣钵、恐龙都是大尺寸的东西,展览回来就扔在马路边。”
工作室在798的时候,隋建国经常接到电话请他挪作品腾地方,后来不得已搬到费家村,一年之后又在西田各庄盖了大工作室,还是放不下,要在别处再租仓库来放作品。2015年,他将搬入位于T3国际艺术区的更大的工作室。
肖鲁已经成为了T3的第一个居民,住在自己亲手设计的“歪房子”里。“盖房子要考虑外型、内空间、家具,最后再考虑墙上的画,这个过程对我的空间艺术还是挺有帮助的。”
肖鲁的“歪房子”,北京T3国际艺术区。
在北京,艺术家总感觉需要更大的空间,这已经不单是工作需要,更是心理需要。他们通常在郊区租用厂房或农民房进行创作,因此要面临拆迁风险。而在政府的规划中,艺术似乎又是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元素。2013年年底,宋庄刚刚推倒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艺术空间,艺术或者说艺术地产无法对抗挖掘机和破碎锤,败给了城市扩张。
“来北京14年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北漂”
张晓刚说:“来北京14年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北漂。”他是北京艺术圈名气最大的北漂,但是大多数时间,他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连晚饭也在那里解决。
2014年12月,张晓刚工作室。
到北京的第一周,赵能智倾尽所有买了一辆车。“有了车一下子就觉得跟这个城市有关系了。我根本不知道路,买了一张地图照着开。第一次开到工体,都不知道怎么开回去。”
在北京他感觉自己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刺激着他,“北京复杂到没法想象,丽都商圈都是比较好的社区,没想到有一群人住在地下井里”。
2011年6月26日,北京,工人在维修印有纽约夜景的广告牌。
他不能停下来,“生活每天都刺激,展览跟你可能没什么关系,但让你紧张,就觉得在家里不做事睡懒觉很容易被速度感给抛弃掉”。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隋建国形容北京是武林大会,最优秀的人都在这里较劲,很刺激。“北京让人肾上腺兴奋,我喜欢这种刺激。我回山东就老想睡觉,回北京就进入状态。”
“北京给我的感觉不是地理的,而是时间性的暗示,有点像倒计时的秒表。每个人都是这条跑道上的运动员,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路上狂奔。”叶永青说。
艺术家开始重新思考跟北京的关系。为了孩子跟老人的健康,赵能智考虑举家搬回成都。2010年开始,叶永青也有更多的时候回到大理。他说自己厌倦了北京的利益共同体模式,享受大理的趣味共同体。他说今天的当代艺术圈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每个人不是在办展览就是在看展览或准备展览,以展览为中心的简单模式,几乎把当代艺术所有的活力都耗完了”。
当代艺术的发源地和中心毫无疑问就在城市,在中国这个城市就是北京。选择离开北京会面临很多困难,于是很多人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离开一段,再重新回到北京调整节奏。
这也成为了很多艺术家目前的生活方式。佩斯北京组织的“北京之声”,展览地点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现场北京,艺术家却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别处完成工作,然后在北京亮相、交流。
北京仍然是最有活力的城市,繁荣,有权势,某些地方还很舒适。这些构成了吸引力,也是所有艺术家还要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理由。
- 入琼70载 中交与海南共奋进(2022-03-28)
- 龙湖集团2021年核心净利增20.1%至224.4亿元(2022-03-25)
- 海口·中交国际自贸中心媒体品鉴会瞩目全城(2022-03-21)
- 今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建设筹集240万套(2022-02-28)
- 南海·幸福汇二期圆满交付,盛启美好生活!(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