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员接连辞职、身边人频曝丑闻、经济增长预期下滑、大国外交波折连连……法国总统马克龙忽如一夜成了“多事之秋”的代名词,近日内政部长科隆辞职更让其内阁陷于重组僵局、支持率跌至25%,2/3民众甚至认为马克龙前路亮起“红灯”。对比马克龙短短17个月前当选时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史上最年轻总统、“左右政治终结者”等亮眼标签,以及执政之初连闯执政党改组、国民议会选举和政府组阁三关的“马克龙现象”乃至“宙斯式总统”,这反差太过鲜明。
其实回顾一年多来,马克龙的确较萨科齐、奥朗德等前任更敢改、也更善改,搅动了法国政坛僵化沉寂的“死水”,推动国家自我更新、民众恢复信心,并一定程度修正法国落后的经济思维,形成“马克龙效应”:
一是改变政治生态。马克龙竞选时便利用民众对传统政治人物失望、不满情绪,高举“非左非右”“进步”“革新”旗帜,为民众提供“第三条道路”;上任后力推民主创新,正风肃纪,简政放权,提质增效,开始重塑国家能力。
二是推动结构改革。马克龙深知法国走出低增长、高失业泥潭的根本途径在结构改革,竞选时就打“革命”旗号,上台后亦力展“改到底”姿态,思维更自由、手法更灵活、节奏更紧凑、态度更强硬,不仅“几乎每天都有新举措”,还不惜在《劳动法》改革等关键问题上绕过议会强推,逐渐在各方博弈中掌握改革主导,越来越多工会支持者转向马克龙,甚至认为“政府干预不是太强、而是太弱”。
三是重振民众信心。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欧盟内环境看,马克龙接盘时都正值法国近10年形势最好之际。马克龙趁势而为,改善法国国家形象,提升市场预期,用“法国希望论”击退“法国衰落论”。近期美商会调查显示,72%美高管对法经济信心提升,有意扩大在法投资。
四是外交颇有亮点。马克龙一大独特之处是“外交引领内政”,执政首年外访27国,刷新法国总统执政首年外访纪录,通过力推欧洲一体化“逆水行舟”、扭住外部安全、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等,抢占政治高地,维系现有规则,灵活纵横捭阖,有效避免法国在国际舞台进一步边缘化,并伺机撬动大国、谋取实利,有声有色、备受好评。
上述种种归根结底是在给“彻底改革”铺路,不失深谋远虑,可欧式民主的选举周期摆在那,上下左右很难给马克龙足够耐心和信心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而寄望马克龙开门见山、药到病除。这就是马克龙能否破除萨科齐、奥朗德无法连任“魔咒”的命门所在,为此需应对多重艰难挑战:
一是如何真正树立马克龙主义。旗帜鲜明方能讲政治、校方向。从马克龙上台起,欧洲舆论关于“马克龙主义”提法就不绝于耳,但仔细推敲,便可发现马克龙自诩的“非左非右”实乃“亦左亦右”,改革总体延续奥朗德“社会向左,经济向右”方针,外交则兼顾法国左派人道主义“普世”理想与右派戴高乐主义务实路线,很难说不像披着“革命者”外衣的“旧官僚”。这让马克龙阵营始终缺少主心骨和凝聚力,惟赖马克龙个人维系大局,实不利于发挥法国民主制度优势,未来内讧、分裂风险恐有增无减。
二是如何让改革触及根本。马克龙改革虽敢碰关键领域,但内容基本限于技术性而非结构性,如《劳动法》改革未涉35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退休制度改革未改退休年龄,公共财政改革不谈减支等。同时,法国大幅减支的“刀口”主要面向公共部门,而法国吃“皇粮”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1/5,成为法国每天三五起罢工游行主要来源。萧墙祸起,迫使马克龙在农业食品、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环保等影响法国竞争力的要害领域开始妥协,改革已显松动迹象。
三是如何塑造外部环境。至少希拉克时期以来,法国国内改革未有质变,外部利好始终为法国复苏主要动力,去年法国经济增速罕见达2%亦得益于此。但当前法国自身实力不断下滑,欧盟也未完全走出解体阴影,对法国助力有限,因此大国外交更多限于“撑场子”“装门面”,周边危机既复杂难解、又缺乏话语权,加之美国四处挑拨经贸摩擦、扰乱世界经济治理,马克龙强势风格又招致美、俄、德、英、意、西等国不满,法国外部坏境难持续向好,提供足够战略支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话或许正好点出马克龙的滑坡之因、法国的圆梦之难。(周谭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猜你喜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