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海之南]老街·老码头·老人 走进"嘉积新纪元"--南海网

移动版    时间:2015-02-21 02:23

  嘉积,明初成集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版的《会同县志》称嘉积“琼崖巨镇”。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嘉积新纪元”命名5条主要街道(嘉祥街、积庆街、新民街、纪纲街、元亨街)。1930年出版的《海南岛志》称“嘉积市为海南岛商业总汇,本岛第二市场”。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琼东县志增补资料》说“嘉积市为琼崖第二商埠,为琼崖东、中部货物集散地及金融中心”。1950年为琼东县治。1958年,琼东、乐会、万宁并为琼海县,仍建治于此。北距海口市90公里。海榆东线公路、海南东线高速公路从镇区穿过,为岛东城乡物资集散重镇,东海岸陆路交通枢纽。

  本期看点:

  ◆“东走西走,不如嘉积海口”,嘉积曾号称“琼崖巨镇”、“琼崖第二商埠”,说起这顺口溜,老嘉积人至今引以为豪。

  ◆关于“嘉积”名字的来历,民间众说纷纭。但不管“嘉积”因何而来,老嘉积人津津乐道的是,最早来此经商居住有四大姓———“一罗二汤三李四何”。

  ◆嘉积水路交通发达,自古便是琼崖东部的水路交通枢纽。凭借万泉河的舟楫,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均到此做生意。上世纪初,嘉积以“十三行”(即十三条街)为最繁荣,穿织了“十三行”的5条主要街道,被命名“嘉积新纪元”。

[海之南]老街·老码头·老人 走进"嘉积新纪元"--南海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嘉积老街骑楼林立,商业繁华。(翻拍照片,琼海档案馆提供)

    海南新闻网12月26日消息:如诗如梦的万泉河绕嘉积城而过,仿佛诉说悠悠小城故事。走进嘉积的老街,就是走进嘉积的历史。老街便是老嘉积的活化石。在72岁老人黎良镇的引路下,我们走进老嘉积,寻访老嘉积的历史。

[海之南]老街·老码头·老人 走进"嘉积新纪元"--南海网

溪仔古道最早形成于明代,是嘉积最老的街道。

  老嘉积·传说·地名

  “东走西走,不离嘉积海口”,这句民间顺口溜,常挂在老嘉积人嘴上。黎良镇说,这当然是因为过去嘉积是“琼崖巨镇”、“琼崖第二商埠”的原故,所以老嘉积人至今引以为豪。

  嘉积,大家都知道现在是琼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嘉积”其名出处则是一个谜。

  12月7日,琼海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锦爱告诉记者,“嘉积”地名在史志古籍没有明确记载,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有两种。一是源于一位小商贩之名。传说有一位名叫嘉积的小商贩最早在此地开店经商,生意渐渐兴隆,久而久之,就将其名“嘉积”作为地名。二是明朝嘉靖年间,嘉积之地域为会同县积善都所辖,起名时,人们便从“嘉靖”和“积善”两词各取一字组成“嘉积”。

  经考证,陈锦爱认为两传说均不可信。关于第一种传说,遍查各种史料古籍均无“嘉积”人名记载,其名无姓氏,无后人,无墓葬遗址。关于第二种传说,明嘉靖年号始于1522年,但早在明正德年间(正德年号始于1506年)编写的《正德琼台志》上已出现了“嘉积”地名。此种说法应是后人望文生义凭空杜撰的。

  陈锦爱分析认为,“嘉积”之地名源于“积善都”(都为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嘉积之地自唐代至清代均属积善都辖。嘉积明初成集市,因处积善都中心位置,称为“积市”。陈锦爱认为,地名的词语结构形式为专名十通名。“积市”专名为“积”,通名为“市”。专名“积”是单音节词,不符合中国地名大多为双音节词的习惯,读起来拗口,于是人们就在“积”字前面加修饰成份“嘉”。“嘉”意为“美好”,“嘉积”应是“美好的积市”之意。

  而老嘉积人不管传说是否真实,在茶余饭后总是津津乐道,乐于给子孙“讲古”。至今街坊仍流传,较早来嘉积经商居住的有四大姓———“一罗二汤三李四何”。这四姓由于经商有道,生意红火,成了嘉积最早的名门望族。

[海之南]老街·老码头·老人 走进"嘉积新纪元"--南海网

72岁的黎良镇老人喜欢留连于古碑老巷之间。

  老街·老码头·老人

  老街数“溪仔古道”最老。

  12月7日,记者与黎良镇老人踏访这条嘉积最老的街道。

  这是一条宽约二三米、长近300米的石板街道,自西而东地势渐高,形成斜坡。经过百年风雨冲刷,无数脚步的踩踏,石板被磨得光溜溜的,这也许就是岁月留下的最真切的痕迹。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滑溜溜的石板上,恰遇9岁的吴霞小朋友。可能是走惯了石板路,她背着书包从坡上的石板路蹦蹦跳跳地过来,然后消失在溪仔街42号内。

  街两旁的房屋门对门,户对户,石头砌起来的居民房屋大多低矮、破旧,其中还穿插不少新楼房。走近一看新旧对比,很不和谐,但远观之,被幽幽的青石板路串连起来,倒是别有风味,使人顿生岁月沧桑之感。

  黎良镇老人介绍说,“溪仔古道”即溪仔街,以前称福岭街、西江街。它先是土坯路,后铺砌成石板路。溪仔街最早形成于明初,与嘉积形成集市大体同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因其西连溪仔码头,古时便成为货物通道,是嘉积商埠的发源地。

  古道向西的尽头便是溪仔码头。据说旧码头原用巨大的花岗石砌成,分30多级台阶至西江(即万泉河),但因1969年修建嘉积水轮泵站被拆除了。

  嘉积水路交通发达,是琼崖东部的水路交通枢纽。凭借万泉河的舟楫,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均到此做生意,昔日的西江码头(今称溪仔码头)成为东部的贸易集散地。从海口及内地运来的有布匹、洋纱、洋货、盐、鱼、煤油、陶瓷器等,从山里运出的货物有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

  至今仍立于西关庙旁的“西关庙碑”(清道光十四年立)的碑文载,溪仔码头“水陆交壤之所,商船驻足之区,人康物阜,货殖财丰”。《海南岛志》(陈铭枢主编)写到码头繁忙时说:“东路一带(包括琼、乐、定、万、陵、崖)之出产品与外来之舶来品,均以此为集散地及转运站。每墟日晨,由龙滚、博鳌、石壁等处驶来之小帆船,满载客货,云集于埠头。每隔四日,经此埠头,嘉积与海口客货船往来一次。”

  据说当时的码头,人流货流涌动,挑夫、车夫、轿夫、马夫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溪仔码头的繁华景象,现在仍留在溪仔街42号主人吴多连的记忆中。这位74岁的老人解放前是挑夫,专门为货船搬运货物。“抬轿挑担”就是吴多连及其父辈们的生活写照。吴多连说:“溪仔街的人们以前都是挑担搬运为生,为老板挑米、挑猪、挑盐啥都干,因为码头的繁荣,挑夫工作虽然苦些累些,但生活过得还不错。我很小就跟父亲挑担讨生活了,从码头挑货物到十三行(十三条街)去,要挑上约1公里远。”

  “嘿啦啦嘿啦啦,溪头溪仔挑扁担”,说到兴奋处,吴多连还哼上了挑工号子。

  他所说的溪头便是溪头轮渡码头(当时称西江轮渡码头),距溪仔码头约百余米远,位于现在的嘉积大坝处,是专供汽车轮渡过的专用码头。1922年嘉积、海口通车。1925年归龙公路建成。但万泉河这道天堑,隔断了两岸交通。于是,琼东、乐会两县政府共同出资兴建轮渡码头,以轮渡运送过往的汽车,后嘉积大桥建成通车取代轮渡作用。公路通车后,陆路运输渐渐地代替了水路运输。溪仔码头运输功能渐失,不再是担负货物运输主要通道,只剩下挑夫们失望的身影与夕阳余晖交织在幽长的溪仔古道里。

[海之南]老街·老码头·老人 走进"嘉积新纪元"--南海网

溪头码头是嘉积最早的连接万泉河两岸的汽车轮渡码头,现在已成为旅游码头。

  老照片·老茶馆·嘉积溜

  我们手中有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嘉积老照片。

  照片上是一条街道的街景,南洋风格的骑楼林立于街道两旁,古朴壮观。骑楼前隐约可见门口所挂的商号、招牌。

  我们拿着照片访问了不少老嘉积,有人说是新民街,也有人说是嘉祥街。不管是新民街还是嘉祥街,这张老嘉积照片,让人们在70年后能看到当年嘉积的旧貌,见证了当年的繁华。现在,该照片珍藏于琼海市档案馆。

  12月11日,我们来到这张照片可能拍摄的地点:新民街与嘉祥街交叉口处。往西看,是新民街西段,还保存有未改造的骑楼,远处有拐弯,与照片所拍街景还是较吻合的。往北看,是嘉祥街,由于旧城改造,所有楼房虽然有南洋风格,但已不再是当年骑楼的样子,已全然看不出照片中的街景了。

  街道的变迁也一如照片时光的流逝。当年以“嘉积新纪元”命名的五街也发生了变迁。陈锦爱介绍说,嘉积老街名经历了三次较大变更:

  明初以地理位置命名,上街(今纪纲街)、下街(今嘉祥街西段)、中街(今嘉祥中段)、横街(今积庆街)、西江街(今溪仔街)等。

  明清时期以经营商品种类命名,如铁锅行(今嘉祥街西段)、车行(今嘉祥街东段)、鱼行(今纪纲街)、米行(今元亨街)、鸡行(今伍德街)、榔行(今新民街西段)、打铜行(今新民街东段)。

  民国时期,嘉积街道以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意愿来命名,体现了人文色彩。如打铜行改称太平坊,鸡行改称高第街,后又改伍德街,铁锅行和中街、车行改称镇源街(取嘉积镇之源即嘉积成市第一街之意)。1926年,在琼东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提出“嘉积市应辟马路案”,建议按照能够通汽车的标准改造街道。1930年出版的《海南岛志》记载:“嘉积以铁锅行、太平坊两街最为繁盛。现在着手开辟马路,改建商店”。1931年马路建成后以“嘉积新纪元”命名,镇源街改名为嘉祥街,横街改为纪纲街,米行改名为元亨街。

  今天,新民街西段日渐冷落,成了老爸茶所在。茶馆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如“昌筵茶店”、“香源茶园”、“亨丰茶楼”。黎良镇说,这样的命名很有当年商号的风格呢。东段还是较繁荣商业区。其他嘉祥、积庆、纪纲、元亨等街依然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成了小商品集散地。

  老嘉积人的另一个名片当属“嘉积溜”。因为嘉积人讲话尾音带有一个“溜”,外地人听了其呢哝之音像是在唱歌一般。在茶馆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溜”声,我们喝茶倒是将此当做一种享受。

  老字号·商会·名人

  85岁的伍宇悟老人,解放前曾是嘉积商会的理事。说起嘉积当年商贸繁荣的情景,他仿佛历历在目:“从我记事起,嘉积以“十三行”(即十三条街)最繁荣,其中有铁锅行、车行(以手推车、马车、牛车等为货商运货的行当)、鱼行、米行、鸡行、榔行(卖槟榔行)、打郎行(打拨啷鼓卖货的货郎行当)、打铜行、豆仁行(卖花生仁、豆类的行当)、盐行、油行、竹器行等。”

  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商贸活动的频繁,嘉积在清代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版的《会同县志》称嘉积“琼崖巨镇”。

  陈锦爱认为,各地会馆的成立推动了嘉积商贸业的蓬勃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政府取消“海禁”,从此海南岛内外商船可以自由往来。此后,海南与内地及南洋地区贸易日趋活跃,到嘉积经商的商人日渐增多。广东、福建两省和岛内琼山、文昌、万宁、定安、陵水、崖县等地客商云集嘉积开设商行,形成“烟户环居,商贾骤集”的局面。他们销售外地产品,并收购本地土特产运出岛外销售。当时,嘉积经博鳌港进出口的船货有“由南洋、香港、澳门等外进者水油,儋崖进者生盐,江门进者纸料、爆竹、布匹,潮州进者瓷器,高廉进者缸,崖陵万会文进者灰石,崖陵进者咸鱼,出口之货以槟榔、榔子、藤类、枋板、生猪等为大宗”(清宣统版《乐会县志》)。外来客商为联络乡情,维护同乡商民的利益,于是成立了许多会馆。会馆的主要职能是:交流商情信息,协调商务活动,解决商事纠纷,救济困难商民。福建会馆、五邑会馆、南顺会馆、东新会馆、潮嘉会馆最为著名,影响较大。

  商家巨贾设商行,由于经营得当,发展很快,久而久之,嘉积的一些大商号便脱颖而出成为全琼知名的大商号。据统计,在嘉积商会时期(1918年-1950年),有近30个大商号享有盛名:如恒裕兴、新富南、顺兴隆、恒裕昌、聚合昌、同德兴、德和等。

  嘉积的商号之多从“西关庙碑”中可见一斑,记者从上面抄到了“万宁、富纶、联新、同昌、德新、源声、怡生、源昌当、泰源”等二百余家商号,这些商号或发动置地或捐款修建西关庙。

  伍宇悟老人曾搏杀于嘉积商界,对商号的事自然印象颇深。他告诉我们,在那个商号多如繁星的年代,能全琼知名为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商号“恒裕兴”经营洋货、布匹、日杂等,业务遍及全琼。当时嘉积的知名商家有王绍经、林国冕、詹行攀等。

  但是这些著名商号在当年的政治、经济气候下,因天灾人祸,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嘉积城的过眼烟云,当年著名的商界巨子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半个多世纪过去,“一罗二汤三李四何”中的许多后人还坚持着祖先的事业。12月11日,记者采访了罗氏后人。罗业富今年69岁了,一家子在纪纲街经营着“富发百货商行”。但这已经不是罗氏以前著名的“罗利昌”商号了。罗业富说,原来曾考虑要重新启用老商号,但生意人图新,想来想去就让老商号尘封了,启用了新商号“富发”,希望新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发展。

  固守着老字号“琼崖药房”的是汤氏后人汤步新。新药店在1994年重新开业时,汤步新保留老字号,只是将“药房”改为“药行”,继续祖先“琼崖”老字号的经营。

  新嘉积·新路·专卖店

  以前的老嘉积以“嘉积新纪元”命名,当时只有包括5条主要街道在内的13条街道,城区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数千人。

  1973年的14号台风,一夜之间几乎将嘉积夷为平地,但在各地群众的支持下,嘉积人在废墟上建起了新嘉积。

  如今的新嘉积换了天地,城区道路130多条,城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2001年,老城区改造开始。2003年,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五条老街道改造项目相继动工,2004年,完成了多年来老嘉积人的修路愿望。政府为嘉积人办了一件大好事。

  同时,年轻的商界新星也不断涌现。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威宇率威宇实业公司突入老城区改造工程项目,投资3000万元,将南门城区改造成为一座老城区的商业地标———南门商业广场。这个新嘉积人正在延续着嘉积商界的传说。

  这些变化,老嘉积人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72岁的老居民陈达花说,现在光是听哪些路就犯晕啦,什么银海路、金海路、爱华路、嘉博路,我只记住名字,都分不出哪条是哪条啊。还有什么红绿灯,要不是孙女带我过马路,我都不知道怎么过。

  当然,陈达花老人还是喜欢逛老嘉积的铁锅行、车行、鱼行、米行、鸡行、榔行、打铜行。但现在的嘉祥街、积庆街、新民街、纪纲街、元亨街也不再是光卖铁锅、鱼、米、鸡了,衣食住行的日用品、电器等都能在此买到了,包括那些年轻人天天玩在手上的手机、MP3。这里真正成了小商品的集散地,操着不同市县口音的人们前来批发、购物,不时还会有高鼻碧眼的外国人来观光呢。陈达花老人看得乐开了花:“啧啧,前几天,还有外国那个什么啃着鸡在元亨街开业了,外孙女带我也光顾了。”

  更令老嘉积人目不暇接的是,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卖店像雨后春笋出现。来自东北黑龙江的张大姐,正在算计着投资10万元开一间专卖店。她有自己的考虑,琼海人好面子,总是做足面子功夫,吃得好不如穿得好。她连当地人的生活特点都摸得一清二楚,看来是下了不少功夫做市场调查。

  张大姐看准新嘉积是有理由的。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琼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13万户、工商私营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17万人。

  与当年一样,嘉积商埠的作用不可忽视,琼海正成为岛东商埠。

  但与当年又不一样。从20世纪走进21世纪,老嘉积人花了一个世纪弄清楚了一件事:“嘉积新纪元”原来在今天而非昨天。

  (特别鸣谢:琼海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锦爱、海南省地矿局退休教师黎良镇、嘉积中学退休教师林才丰为本文采写提供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