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海口湿地保护
本报10月27日讯 27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海口:用自然的力量 打造湿地名片》为题,报道海口近年来打响湿地保卫战,探索出一条依靠自然、治理自然的湿地保护和修复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尤其是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等6座我国城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在央视高空拍摄的画面里,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景色美丽迷人。报道称,在两年前,美舍河淤泥堵塞臭水熏天。“改造之后,这里利用原地形落差建设成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为的就是利用每一级梯田种植不同的植物,净化从这里流过的生活污水。”央视记者朱慧容说。
这样的净化效果如何?央视记者从源头的污水开始,在每级湿地上采集水源。“八级阶梯处理之后,梯田的水通过尾端管道流入河道。”朱慧容接了一杯水,去除沉淀物之后,水肉眼看起来清澈纯净。
这样的水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吗?央视记者将第八级采集的水样送检,一天后得到了结果。“氨氮这些PH值包括我们所测的常规项目都是达标的,达到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海口桑德美沙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检测员陈朝芳说。
在这套独辟蹊径的“自然疗法”中,前五级梯田里种植根系发达生长较快的植物,它们的纳污能力强,像美人蕉、再生花之类。最后三级设计为地表湿地,种植景观效果好的睡莲之类,配合每级阶梯底部的砾石层,共同对水体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吸附、生物降解。如今,这里每天可以处理5000吨生活污水,昔日的臭水沟终于变了模样。
报道中,海口市水务局一负责人介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系统治理的理念,恢复原来自然的植物。”一方面借助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海口排查河流污染源,拆除了原先人工混凝土岸线,种植各类植物,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海口32条水体将在今年年底告别黑臭。未来三年,海口还将陆续建设4个国家级、3个省级湿地公园,打造45个湿地保护小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海口的吸引力。2017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41个,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全市接待游客225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