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品味海洋向往“蛟龙”|“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天津之行圆满结束

移动版    时间:2018-11-07 20:20

撰文/李颖聪


天津作为此次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学传播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承办的2018年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的倒数第二站,再次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教授带给同学们一场关于“蛟龙“号的科学盛宴。


主讲专家介绍



李新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深海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担任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还是中国科协聘的全国海洋生物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是既乘坐过“蛟龙”号深潜器,也乘坐过"深海勇士"号深潜器的唯一一位海洋生物科学家。


此次,我们来到了天津益中学校和天津南开大学附中,李新正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乘“蛟龙”探深海》的精彩讲座


天津益中学校

天津南开大学附中


在讲座中,李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蛟龙“号“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9号”,并告知“蛟龙“号的新母船正在建造中,期待它能早日下水,带着“蛟龙“号去到更远的海域做更多的探索。



之后,李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亲自乘坐“蛟龙“号下潜的经历,包括下潜的地点、温度的变化、下潜中的发现、“蛟龙“号的设施和李教授自身的体会……李教授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下潜过程中看到的生物和矿物:蛟龙折尾虾,海百合,“会游泳的”海参,雪莲海绵,软珊瑚,锰铁结核,以及连他也不认识的深海动物。


新种:蛟龙折尾虾

金柳珊瑚

外表极似矿物的海绵

因形似雪莲,李教授将其命名为“雪莲海绵”

鼠尾鳕


还有此次下潜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锰铁结核


之后,李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曾亲自乘坐过的我国其他先进的科考船,并讲述了亲自乘坐科考船进行作业的经历,引得学生们羡慕不已。


讲座的最后,依然是留给同学们提问的时间,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李教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回顾下:


天津益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提问


1
深海鱼类在海底是通过什么来识别同类的?

李教授:深海鱼类与浅海鱼类较多都是靠嗅觉或味觉识别同类和猎物。深海鱼类和猎物相比,视觉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视觉退化的方向,很多深海鱼类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它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没有一点感光的能力;二是向加强的方向发展,眼睛变得越来越大,视觉加强,即使在深海阴暗的环境中,也能感知到很微弱的光线。


天津南开大学附中的学生进行提问

2
人在“蛟龙号里是如何呼吸的?

李教授载人深潜器,无论是“蛟龙”或是“深海勇士”等,都会随行带有很多气瓶。以“蛟龙”为例,它的载人舱里有72个气瓶,有压缩空气、有氧气、有氮气、有二氧化碳,通过探头和电脑调节,随时进行相应气体的释放或吸收,以保证载人舱中的气体成分及含量与陆地空气中是完全一致的。


此次“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天津之行圆满结束。非常感谢李新正教授的倾情演讲,同时感谢天津益中学校和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现场同学营造的活跃气氛和对海洋科学的一颗热爱之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8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