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潭门渔港:“80后”的新“富港路”(图)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不到30岁的郑在喜已在紧临潭门国家中心渔港的富港路边做了两年老板,他的海鲜城在镇中心,每天车水马龙食客不断。“80后”陈昌友和“90后”妻子李秋霞把家具店也开在了这条路上,取名“浪淘沙老船木”,小店的家具和装饰品均由老船木制成,颇受市场青睐。如今,“80后”的潭门人,有的开上钢质渔船继续去祖宗海深海捕捞,有的上岸做海鲜美食、海工艺品设计加工……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以渔业闻名,这里是海南岛前往南沙群岛的主要港口,也是国内最大的贝类工艺品加工生产交易中心之一。富港路是镇上的主干道,它面对渔港,店铺林立,见证小镇变迁。
渔民都说“富港路”这个名字好,寄托着靠海致富的美好愿望,不过多年前的“富港路”并不富,传统的渔业高风险,加工业未成气候,第三产业更无从谈起。不到30岁的郑在喜已在紧临潭门国家中心渔港的富港路边做了两年老板,他的海鲜城在镇中心,每天车水马龙食客不断。“那时候这是条坑坑洼洼的土路,空中飘着鱼虾腐烂的腥味,海水里漂着垃圾,路边店铺破破烂烂。”郑在喜的儿时记忆并不美好,“家中生活不宽裕,父亲做海工艺品要配置腐蚀性药水,看着他的手很是心疼。”
郑在喜回忆,多年前镇上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只要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去,他也曾离家去深圳和香港做生意。同是“80后”,富港路边长大的王振忠学音乐,做起了北漂。
潭门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2013年,新码头投入使用,大型钢制渔船代替了小型木质渔船,修建起大桥连接著名的博鳌小镇,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商铺外立面改造,建成了独具魅力的南海渔乡风情小镇。
城镇面貌华丽变身,潭门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开始变化:由单一的海洋渔业生产拓展到旅游业、工艺品加工业、餐饮业、文化产业等多元化产业模式,镇上的游客多了起来。
琼海市潭门镇党委书记庞飞发现小镇上居民转变了观念,“之前除了当渔民就是当农民,现在突然觉得不需要出远门,开渔家乐、卖工艺品都可以赚钱”。
“80后”陈昌友和“90后”妻子李秋霞把家具店也开在了这条路上,取名“浪淘沙老船木”,小店的家具和装饰品均由老船木制成,颇受市场青睐。“老船木多是菠萝格等结实耐用,经过风吹浪打留存下来的更是精华,防腐防虫防蛀,做成工艺品应该是一笔财富。”夫妻俩2013年开了镇上第一批船木工艺品店,李秋霞也逐渐有了“淘宝经”:“一有卖船的消息出来,我们就去看,先是买拆下来的船木,有经验了就直接带设计师去买旧船,现场设计后再分拆切割。”秋霞店里的老船木家具很有设计感,有百年船舵组合的工艺品,也有西洋海盗式的酒柜,“一艘几万元(人民币)买下的旧船做成家具,价值远远不止那些”。
改造后的潭门吸引了1.1万本地人员从外地回流就业。“北漂”的王振忠和姐姐王冬妮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路簿”传承人王诗桃的孙辈。姐弟俩回镇开起工艺品店和加工厂,公司名字就叫“更路簿”。为了开创自己的品牌,他们聘请香港设计师将南海特有的贝类做成镶嵌首饰,又聘请台湾设计师将贝类与珍珠、橄榄石、琉璃、琥珀串成精美的挂件和胸饰,放在一艘老木船做成的柜台里展售。
在外求学四年,潭门人莫泽盈毕业即考回镇政府做公务员,协助媒体采访成为他日常工作,“四年前绝没有想到变化会如此之大,我很自豪地向媒体介绍家乡”。
“富港之路”还在继续走下去。郑在喜借助网络力量,通过微信朋友圈平台销售工艺品,目前家中的工艺品店网上销售占比已近四成;李秋霞面对木质渔船减少的现状,着力对船木进行精细设计,提高价值。
如今富港路车水马龙,不少游客前来吃海鲜买工艺品,节假日已出现拥堵。路边到处是与海有关的“意象”:搬上岸的旧帆船、生锈的航海铁锚、巨大的木质船舵……墙上也开始有了海意象涂鸦。
历史和现实,在潭门富港路无缝衔接着:潭门的年轻人,有的开上钢质渔船继续去祖宗海深海捕捞,有的上岸做海鲜美食、海工艺品设计加工……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这个小镇的名气和产品已经跨洋跨洲越走越远。
- 文化中国行丨六尺巷:“礼让密钥”背后的秘密(2025-01-20)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