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一篇名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引发轩然大波。
贺建奎 资料图
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消息一出,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形成舆论关注热点。
基因编辑即借由一定技术,精确定位基因组的某一位点,并对该位点上的基因进行删除、修改或者插入新的基因片段,实现对基因组的定点修饰,以达到修复缺陷或者治愈疾病的目的。此技术不仅可修改胚胎、消除遗传病,理论上甚至能够改变人的外貌,让父母“设计婴儿”。所以,业内称这一技术为“上帝的手术刀”。
然而,基因编辑由于风险系数高、不可逆转性及其他伦理因素,一直争议较大。基因编辑应当被允许还是被禁止?基因编辑技术合理利用的边界问题、与基因编辑相关的伦理与法理讨论,从未停止过。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必须遵守14天法则。
2015年4月,中山大学黄军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人类胚胎中引发地中海贫血的异常基因,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Protein&Cell;杂志上,这被认为是首个公开报道的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
该研究的对象是人体胚胎为辅助生殖技术下产生的体外剩余胚胎,,类型为不可能发育为成熟个体的三元核合子。该研究止步于胚胎,但依然掀起了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
2015年,中、美等国曾在华盛顿召开专门会议并达成共识,允许开展有关基础研究,但强调对基因编辑的早期人类胚胎以及生殖细胞不得用于妊娠,并指出现在就把该技术投入临床使用的做法是“不负责任”。这是国际上首次为基因编辑研究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图看懂:基因编辑究竟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目前人类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很有限,没有几种人类疾病可以清晰明了地归咎于某一种基因。多数情况下,疾病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耦合的结果。未来,基因编辑需要探索与挑战的东西,还有很多。
来源: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