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南海兄弟庙 寄魂五百年

移动版    时间:2018-11-29 20:00

渔民正在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上的兄弟庙前放鞭致祭。新华社记者 严钰景 摄

渔民正在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上的兄弟庙前放鞭致祭。新华社记者 严钰景 摄

  新华网海口11月27日电(记者严钰景)每逢农历十五日,海南琼海市潭门草塘村91岁的老船长卢业发,都要携家人到村口的兄弟庙敬拜祈福、焚香放炮。自70年前,他随船队到南沙见识了渔民祭拜“兄弟公”,拜庙的习惯就一直保持至今。

  “我1948年到南沙,船队起航前对着60厘米高的珊瑚石小庙念诵祭文、设供焚香,说这是渔民一辈辈传下来的规矩,108‘兄弟公’是渔民的守护神。”卢业发回忆起早年在南海行船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南海郡,海南渔民乘风踏浪两千多年,世代在这片“祖宗海”里收获大自然的馈赠。《琼海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琼海渔民已往返于南海捕鱼和居住。”

  祭“兄弟公”的习俗源于明代。传说当时有108位潭门渔民前往南海捕鱼,不幸途中遭遇台风全部遇难,为怀念他们,潭门人便在海边建庙致祭,这种风俗后来扩散至海南全岛。

  “兄弟庙也叫孤魂庙,每个村都有,先辈们在南海每登一个岛,都会建一座兄弟庙,祭拜一番再走。”潭门镇草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善雄介绍,渔民出海都带椰子苗,登岛先种椰子树为今后上岛有水喝,再用珊瑚搭兄弟庙,庙内置茶壶碗筷等,有时还在庙基下藏米粮。

  对于108这个数字,王善雄认为,潭门渔民大规模出海捕鱼始于明代,老祖宗可能借鉴了《水浒传》108位好汉的说法。

  草塘村沿海而建的是渔民聚居区,也是兄弟庙最集中之地,辖下四个自然村里,大小不一的兄弟庙每隔千米就有一座。

  文教自然村的兄弟庙气势恢宏,门前一座三孔石桥,桥头栏杆上龙盘凤栖,庙檐下两根廊柱雕海龙吐水,墙上一对鲤鱼香炉,正堂镶一副描金对联,字体遒劲。“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道出了兄弟庙的意义,祭“兄弟公”保佑渔民平安的同时,也在祭奠葬身大海的遇难者。

  一阵鞭炮响,浓烟还未散尽, 44岁的渔民符名友就和弟弟符名岗到兄弟庙里摆起了贡品,香案上,一整只煮好的鸡,六个米饭团子,一壶白酒带六个酒杯,供香一把,一沓草纸,拭净案台,兄弟俩小步退后点燃供香,虔诚地拜上三拜。

渔民在永兴岛兄弟庙内设供祭祀。新华社记者 严钰景 摄

渔民在永兴岛兄弟庙内设供祭祀。新华社记者 严钰景 摄

  “每次出海前,我们都会来祭拜,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符名友说。

  “琼海渔民辛勤创业,世代相传,在大量岛礁上建有神庙,以祈求航海平顺、渔猎安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负责人辛礼学说,目前明确记录建庙的岛礁就有20多个。

  勘察发现,西沙琛航岛一庙中有尊瓷观音像,是明代龙泉窑烧制,甘泉岛上三座兄弟庙皆是海南渔民20世纪初从潭门运来红砖搭建。至今不少庙宇还遗留着不同时代的瓷器,明、清及民国皆有。西沙东岛和北岛兄弟庙的对联和匾额,亦多为20世纪初潭门渔民所立。

  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西有一间孤魂庙,年代久远不可考,约十平方米,门口有半圆形照壁,庙顶是黄琉璃瓦,门前对联“兄弟感应灵,孤魂得恩深”,门额题“海不扬波”四字,至今当地居民仍经常膜拜。

  辛礼学说,隋唐以降,南海祭祀就被纳入国家祀典,宋元以来,无论是走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商船,还是海南的渔船,都要定期举行海祭,南海诸岛庙宇更是祭拜的重要场所。

  搏击疾风怒涛需要勇气和智慧,遗留在南海岛礁上的庙宇是渔民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所。除却兄弟庙,还有妈祖庙、大王庙及疍民墓地等,都是南海岛礁上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渔民在南海岛礁上活动的历史象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79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