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秀晨)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有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今年夏天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的专家会议25日傍晚首次在首相官邸召开。安倍在会上提出的五大论点中,其中一点为“与以中国、韩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和解”。报道强调,就连日本的盟国美国也在关注新的谈话中提及的历史认识是否有助于改善日中、日韩关系。
涉及这两个亚洲近邻,安倍此番言论的出发点再次引发外媒关注。法晚记者浏览外媒观察到,安倍能提及“和解”,更多是迫于国内外压力。
压力1
担心道歉被“稀释” 国内各方连番劝
日本国内舆论给安倍施加的压力不容小视。连日来,日本政坛朝野、王室成员对安倍发出直接或间接劝告,希望“安倍谈话”能够明确继承“村山谈话”。纪实文学作家保阪正康接受共同社采访时也指出,国际社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解释已然尘埃落定,其大前提是当时的日本和德国侵略他国,犯下了人道主义错误。日本首先应该摆正承认过去错误的基本态度,然后再对克服错误后的当今日本进行积极宣传。
《日经新闻》在社论中表示,由首相发表的该谈话代表着国家,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发表首相个人想法的场所。也因此,不能只突出代表着安倍政权外交安保理念的积极和平主义,也要强调与中韩和解的论点。
“今日日本”网站对安倍的专家会议中涉及中韩和解的论点评论称,在2012年底再次就任日本首相后,安倍曾经暗示过有意修改“村山谈话”,招致来自中国和韩国的批评。安倍25日在会上给专家讨论“定调”,提出“安倍谈话”起草过程的“五大论点”中,包括吸取教训、为国际和平作出贡献等等,唯独没有提及“道歉”。日媒称,或许安倍仍将在某种程度上“稀释”道歉论。
压力2
世界奏和平主旋律 安倍成不和谐音符
共同社称,中国将今年定为“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需要考虑中国是否会就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否定侵略历史提出批评。该媒体也注意到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3日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辩论会的说辞:“现在仍有人不愿承认历史事实,甚至企图为侵略翻案,为罪行开脱。”
王毅外长的表态被新加坡Asiaone网站解读为中国一系列关于二战7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曲”。文章称,今年中国与俄罗斯在历史问题上的合作得以促进,中俄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今年将共同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两国领导人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
王毅外长重申国际社会消弭战祸、永保和平的坚定信念,与会各国纷纷表示赞赏。然而,在这世界和平的主旋律中,安倍政府却成为不和谐的音符,近期在修宪上动作频频,在与和平相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压力3
不承认慰安妇 别想跟韩国首脑会谈
慰安妇及岛屿争议等历史问题让日韩关系一度陷入紧张。韩国总统朴槿惠以历史问题为由一直拒绝举行日韩首脑会谈,她指出,承认慰安妇问题存在“强制性”的1993年时任官房长官河野洋平的谈话以及村山谈话是维持日韩关系的基础,要求安倍政府明确继承上述谈话内容。
如果认为新谈话没有继承村山谈话中的历史认识,会被视为无视朴槿惠的要求,日韩关系势必会更加紧张,安倍期望尽快实现的首脑会谈在朴槿惠任期内无法举行的可能性将增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称,韩日针对双方的争议岛屿(韩称独岛)近日再次发生争端,日本举行纪念活动宣誓主权,要求韩国归还岛屿,引起韩国政府和民间的强烈谴责。
安倍在会议中列出的五大论点
①日本在对过去大战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了民主国家和21世纪愿景。
②应从20世纪的经验中汲取的教训。
③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④与以中国、韩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和解。
⑤在战后70周年之际日本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压力4
不反省道歉 无法向盟友美国交代
日本各在野党日前纷纷要求安倍继承战后50周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的谈话中对“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反省和道歉的措辞。维新党党首江田宪司担忧地称:“如果去掉关键词,不仅是中国和韩国,对美关系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反面效果。”
韩国《中央日报》26日报道称,美国政府要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将于今夏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中继承村山谈话,文章强调,奥巴马政府正是出于对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的担心,才私下向日本方面传达了这样的要求。
报道称,除了中韩,美国这个盟友也在密切关注日本,并且不排除对其施加外交上的压力。美国一直给日本传递的信号是,日本与中韩的矛盾日益扩大是给东北亚安全保障的负能量,这并不可取。
压力5
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刺激日本积极改变
时间上巧合的是,在日本首相召开专家会议的25日,中韩共同发布了完成中韩自贸区全部谈判的消息。《金融时报》中文网曾发表文章称,中韩两国关系升级对于抑制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有一定作用。中日韩曾经深入讨论过建立三国自贸区协定的问题,但目前的中日关系与日韩关系并不是推动协定的最佳时机。
有专家认为,中韩自贸协定的草签对日本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中韩签署自贸协定以后,日本在日韩对华的贸易产品重合领域可能就要失分,日本在今年中日韩自贸协定问题上会有积极的变化。
本版文/记者 张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