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祖宗海”造就新潭门
潭门镇位于“红色娘子军”故里——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是一个依海临江、风景秀丽的滨海小镇。这里的人民勤劳淳朴,世世代代耕海牧渔,辽阔的南海是哺育他们的“祖宗海”。
新时期,镇党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因势利导,创新发展,取得骄人成绩。2013年4月8日,习近平主席专程视察潭门镇,高度肯定了镇党委维护南海主权和渔业生产的责任担当、打造渔业风情小镇的创新实践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做法。鼓励广大渔民“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
心系人民 镇党委精心构建渔业生产万里保障线
潭门人几乎家家有渔船,户户从事渔业生产,尤其以南沙、西沙以及黄岩岛等海域为捕捞场。渔民们出海捕鱼,往往历时两三个月,航行数万里,时时遭遇恶劣气象和不法侵扰影响。镇党委始终把捍卫渔民合法权益、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渔船航行到哪里,安全保障就跟进到哪里。
成立“南海渔业党支部”。2006年,镇党委把渔民党员和拥有渔船生产股份的陆上股东党员整合起来,成立了“南海渔业党支部”,由镇委委员兼任支部书记,定期组织渔民开展海上救护培训、防袭击模拟演练等活动。海上作业时,采取“五船一个党小组”,每船至少一名党员的模式,努力强化渔民出海捕鱼作业的组织和自防自救能力。南海渔业党支部荣获2010——2012年“海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强化“海上民兵连”建设。新形势下,“潭门海上民兵连”努力强化自身建设。镇党委书记兼任民兵连政治指导员,组织对远海捕捞的渔船进行科学编组:以单船编班,三船编排,九船编连,做到以船定兵,人随船编,兵船合一。形成了以渔船为载体、以主权岛(礁)为战场、以母港为基地“三位一体海上民兵作业模式”,在彰显南海主权、掌控南海岛礁海洋资源、配合驻岛(礁)部队及涉海部门履行南海维权任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潭门镇辖区社会治安和抗洪抢险的骨干力量。2006年以来,共搜集重要信息510多条,开辟海上航线30条,多次荣获海南省“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完善海上救助机制。镇党委高度重视海上作业安全,组建了“5.7联邦”互助组:即出海时由5至7条大小渔船组成“联邦”船,互相帮助、互相策应、互相救援,最大限度地提高渔民和渔船抗风险、保平安能力。成立了“五位一体”联动救助机构:即由镇党委牵头,协调渔政、渔监、渔民协会、边防派出所等部门,组成远海作业跟踪管理服务救援队,在信息收集、海上救助、打击海上违法犯罪、维护渔港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以来,进行海上救助68起,海难事故善后处理118宗,挽回经济损失4.2亿多元。2010年,潭门渔港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文明渔港”。
提高海上通信服务能力。潭门镇共担负着167艘赴西沙、中沙、南沙海域作业的中远海渔船和507艘近海渔船,共1万多名渔民的服务保障任务。2008年以来,镇党委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为每艘渔船安装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了覆盖西沙、中沙、南沙广阔海域的“南海110”报警服务系统。与出海作业渔民随时联络,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服务,确保渔民和渔船安全。五年来,海上涉外案(事)件下降25%,安全事故下降70%。
有了镇党委的坚强领导,潭门远海捕捞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总产量达到46670吨,产值38000万元,,年均产值增长27.32%。
民生为本 镇党委努力打造渔民幸福家园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和琼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乡镇建设。镇党委及时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打造渔业风情小镇,构建幸福潭门”的目标,以民生为根本,大力加强饮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水通。潭门镇地处海边,地下水含盐量高,既苦又涩,辖区内没有可以利用的水源,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镇党委。近年来,镇党委把群众饮水安全列为“一号民生工程”,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经费、技术支持,努力协调上游优质水源,规划建设自来水加工厂。经过艰苦努力,一条20余公里长的管道,把“海南母亲河”——万泉河的清清河水引入潭门,7700多户居民终于用上了甘甜清洁的自来水。
桥通。潭门与享誉中外的博鳌镇隔河相望,从潭门到博鳌,短短数百米距离,世世代代都只能靠小船摆渡,一座桥梁成为潭门人心里长久的期盼。大桥建设需要上亿元的资金,镇党委经过数年运筹和准备,连接潭门和博鳌的“潭门大桥”正式开工,开启了潭门旅游和渔业新发展的新希望。但由于部分村民征地补偿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集体阻挠大桥施工,刚刚启动开建的大桥建设又被迫停工。群众的事情无小事,群众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好。镇党委统一思想,采取分工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由党委书记庞飞牵头组成工作组,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拉家常、问疾苦、摸实情,全面掌握的群众的诉求,合理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和范围,为附近村庄美化环境、硬化道路、改善通信照明设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两个多月认真细致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桥恢复建设。预计将于2013年底建成通车。
路通。近年来,潭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小镇唯一的主干道,被戏称为“水泥路”,雨天积水满街,晴天泥土飞扬。2012年,镇党委以“打造渔业风情小镇,构建幸福潭门”为契机,积极寻求上级的支持,协调建设资金4000余万元,组织骨干力量加紧施工,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长3公里多的城镇主干道和6万平方米临街铺面立面改造,彻底改变了潭门面貌。
在“潭门风情小镇”改造完工的那一天,潭门人民张灯结彩,欢呼雀跃,高举“水通、桥通、路通、人心通”的横幅,走上宽敞整洁的街道,表达由衷的喜悦和对镇党委的赞许。
立足长远 镇党委全面规划潭门新蓝图
潭门港是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海产品集散销售基地,以往以捕鱼为支柱的单一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镇党委以前瞻的眼光,务实的作风,不断推进潭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强化基地保障。2004年,潭门中心渔港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一级渔港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5600万元。建成后,既是我国南海海域渔业生产的后勤保障基地,也是渔船避风良港。为了加快推进潭门中心渔港的建设步伐,镇党委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克服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重重困难,使工程建设如期顺利推进。2013年底,崭新的潭门渔港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将助推潭门经济社会深度发展。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潭门镇的海产品、工艺品加工闻名遐迩,远销国内外。当城镇主干道和街道立面改造后,临街的铺面出现了“一铺难求”的局面,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络绎不绝。镇党委因势利导,加快规划“海鲜饮食一条街”、“海洋工艺品一条街”和“海洋风情游”等项目建设。截止2013年6月,全镇新增水产品加工厂20多家,新增工艺品店200多家,新增海鲜店10多家,从事工艺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的人员增长近一倍,日均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0人次。新潭门已成为省内外游客追捧的新热点。
拉长农业生产链。镇党委高度重视“福田露天常年蔬菜基地、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各产业协调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改(扩)建了福田墟冷冻库,使冷冻库容量由1500吨扩大到5000吨,不仅保障了本地区在台风、多雨季节充足的蔬菜供应,还保障了周边地区蔬菜供应和反季节瓜菜的正常出岛。截止2013年5月,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亿多元,年均增长12%;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30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个具有浓郁渔耕文化的美丽“新潭门”将会在潭门镇党委的带领下,不断彰显独特的魅力与勃勃生机。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
- 湖北骄傲!武汉首位!刚刚,他当选了奥斯卡奖评委!(2024-09-21)
- “一墩难求”冬奥顶流“冰墩墩”传达中国冰雪浪漫(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