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进驻村镇第一天 海南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做了些什么

移动版    时间:2019-03-01 00:23

省委组织部举办了海南省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培训班

2月18日上午

我省召开全省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电视电话动员大会

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何发亮到文昌堂福村驻村

红树林边话农情

进驻村镇第一天 海南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做了些什么

2月20日,在文昌文城镇堂福村,何发亮(右一)在村干部陪同下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拉家常,了解驻点村镇基本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李科洲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连绵的红树林环绕着绿油油的稻田,夕阳下,海边晚风习习。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新堂福村人了。”握着堂福村党支部书记朱岛的手,何发亮说。

何发亮是省农业科学院的一名干部,省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被派驻文昌市文城镇堂福村,2月20日报到。

一到村里,他就请朱岛带着到处走走,了解情况。对工作队的到来,村里人充满了期待。看到何发亮,村“两委”委员陈夏微说:“咱村的生态环境好,离城区也近,但是产业弱,希望新人带来新点子,发展好产业,让大家都富起来!”

红树底下,停着几艘小船。“去年底全村退塘还林400多亩。村民手里有点余钱,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创业。”朱岛说。

“我要依靠省农科院,发挥科技优势,和大家一起想办法选准产业,争取把优势产业引进来。”何发亮回应。

就在一个多小时前,何发亮和其他55名派驻文昌的工作队队员一起在文昌市委办公大楼里开了个简短的报到会。会上,文昌市委书记钟鸣明说到,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文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短板。来到堂福村,何发亮对此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此前,何发亮得知自己被分派到堂福村时,便上网搜集材料,并致电文昌市委组织部了解村庄情况。到实地后,他开始琢磨工作思路。

堂福村下属的自然村城梅村靠近八门湾红树林,村子因海棠花开似梅而得名。朱岛说,城梅要打造五星级美丽乡村,正在与一家企业洽谈建设饮食一条街,发展民宿。“好啊!我们一块推动它尽快做起来。”何发亮看到了新的希望。

正说着,村民翁少颜带着孙女到红树林来收渔网。收上一笼虾,翁少颜一定要送给何发亮。“这一笼虾至少有两斤重,值100多元呢!你舍得啊?”朱岛笑着对翁少颜说。何发亮婉拒了翁少颜的好意,但还是有些感动:“咱村民多朴实啊!”在报到会上时,他表态要把村里人当自己人,把村里事当自己的事,没想到,村里人这么快就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看着翁少颜的孙女,何发亮说他想到了自己1岁多的儿子。这几天,他儿子一直在发高烧,直到他下村的当天才稍有好转。43岁的何发亮在单位是骨干,在家是顶梁柱。他工作在海口,妻儿住在儋州,而下乡驻村工作要持续两年。如何把工作做好,又要把家安顿好,对他是个不小的考验。

然而,村民期待的目光让何发亮动容,肩上的责任也不容他懈怠。他对记者说,要当好驻村队员,就要付真情、出实招、干实事。经过此前简单摸底和到村后的实地踏访,他初步形成了工作思路: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海边捕捞养殖,向旅游服务产业转型。说着,他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对村庄的发展他心里有了底。(海南日报文城2月21日电)

乡村名片

堂福村位于文昌市文城镇的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辖区面积为4520.7亩,下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632人,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村庄周围自然生长着成片的红树林,东边是著名的八门湾红树林保护区。

昌江王下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宗元:

要“修”条又宽又好的发展路

进驻村镇第一天 海南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做了些什么

2月20日,张宗元在查阅相关材料。 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特约记者 林朱辉

2月20日下午,刚来到昌江黎族自治县报到的海南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调研员张宗元,开车行驶在通往昌江王下乡的山路上,对于这个从没来过的地方,他内心竟有种熟悉感。

作为部队转业的干部,张宗元曾在深山里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待就是近10年,耐得住寂寞的他此番作为王下乡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队长,肩负着给深山小村发展想办法、找路子的责任。

两个小时的山路,张宗元开得不快,路过七叉镇、霸王岭,看见木棉花开、群山挺拔,风景在脑海里慢慢画出乡村发展的蓝图。“虽然第一次到王下,但我知道南尧河、皇帝洞、十里画廊,加上这么好的生态资源,很多人都会说发展旅游。”张宗元感叹,但这山路,却是发展旅游最大的阻碍。

进出王下乡的唯一道路,仅两车道宽,且路况一般,两辆小汽车会车就已显得“捉襟见肘”,靠这条路支撑旅游发展,恐怕不容易。被山路“浇”了盆冷水,张宗元依旧笑着:“路不好,但路很美,这样的风景,应该让更多人看见。”

一路蜿蜒,到了王下乡来不及收拾行李,张宗元便拉着工作队队员们碰了个头,从产业结构到人均收入,从发展历史到未来方向,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大家对这个群山环抱的乡镇有了初步印象,也开始有了思路。

张宗元驻点的三派村,是王下乡政府所在地,却没有镇墟的繁荣,一条窄路贯穿,几幢房屋林立,构成了村民们的整个生活圈子,也是张宗元日后工作的核心。“既然地处保护区,是否可以考虑作为林业、生态科研机构的常驻地区?”在队员们开的小会上,张宗元拿出了曾作为科研人员的思路,希望找出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子,让三派村的村民看得到发展希望。

“不只是思路,还有作物、产业、项目,一个都不能少,既然沉下心来驻村,就要用心去想办法、找路子。”张宗元回望那条进村的山路,他十分清楚,进来用了两个小时,要真正“修”一条发展路走出去,道阻且长。

(海南日报石碌2月21日电)

乡村名片

三派村距昌江县城52公里,也是王下乡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约1000余人,主要经济作物以橡胶为主,全村耕地较少,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地处山区,三派村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养殖霸王岭山鸡,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但整体经济发展依旧滞后。

三亚青法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林恩川:

将一个个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进驻村镇第一天 海南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做了些什么

2月20日,林恩川(右)在青法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文(中)的帮助下,逐步熟悉村情。 海南日报记者 孙婧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孙婧

连绵青山绕着绿水、水泥道路通达村舍、房屋立面装饰着红色黎族图案……2月20日,省交通规费征稽局三亚分局稽查科副科长林恩川来到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青法村。带着庄严的使命与忐忑的心情,在看到眼前的情形后,他稍微松了一口气。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林恩川早已对吃苦有了心理准备。但此次独自履职,又是从未接触过的农村基层工作,能不能把省委乡村振兴“十抓十好”的要求落到实处,林恩川心里有些彷徨。

当天14时许,林恩川来到青法村村委会院内,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青法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们一起欢迎他,让他有些吃惊和感动:“原来有这么多人一起共事,一起抓乡村振兴,我心里踏实多了!”

曾经的三亚市财政局干部、如今的青法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文,到村里已经两年了。他带着林恩川到村中走访,到田里与村民交流,让林恩川了解到,两年间,青法村从一个刚刚脱贫的黎族村庄,走上了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的道路,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1129元,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育才生态区是三亚的后花园,我们青法村更是一块待发掘的宝地,只要有好的想法,有可操作的项目,咱们就着手去做!”苏文拍拍林恩川的肩膀鼓励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1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