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南海属于中国的这一铁证,就在千年渔港潭门船长手里

移动版    时间:2019-03-18 12:47

南海渔民祖先创制的更路簿,一辈辈传抄下来,到今天,只保住了为数不多的几本。卢家90岁的老父亲已记不清这是哪一代传下来的,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小镇上,已找不出第二本这么完好的更路簿。

可卢家炳近年有些忧虑。送走了客人,他才开始自言自语:“科技进步了,更路簿走到尽头了。”上世纪90年代起,卫星定位技术逐渐取代了沿用几百年的传统航海方式。渔民把更路簿搁置家中,好几次都差些被漂洋过海来的外国人骗走。

直到今年1月,为保护海洋生态,,海南禁止下海采挖用以加工成珍贵工艺品的砗磲,许多收入锐减的潭门人,在休渔期再次修补船只,赴远海捕捞。卢家炳这才想起柜子里的更路簿。

千年渔港潭门,走到了渔业资源枯竭、面临整体转型的这一步。也正是这个时候,先辈们用血汗写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所蕴含的精神重新被当地人提及。

卢家炳说,这个精神就是永不退缩。

【一代代】

南海属于中国的这一铁证,就在千年渔港潭门船长手里

潭门镇更路簿和罗盘,这是南海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明。 陈凯姿 摄

南海的鱼,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潭门渔民前往。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潭门镇渔民一手执罗盘、一手更路簿,单靠帆船,就敢纵横大洋。船长一声号令,25米长、4米宽、50吨吨位的木船装上4艘小艇,被缓缓推出狭长的潭门港。10多米高的桅杆,拉上用好几张凉席拼接的船帆,连上伙计、厨子、杂工,一共10人的队伍,辗转于西沙和南沙群岛。五六条船即可养活一整个村庄。

若要赴远海,得提前一个月做准备。从潭门发船,跟着罗盘和更路簿的指向,驶至最近的岛礁抛锚下海,作业数天再辗转下一个。后来,木船装上了发动机,几年过渡期后,帆船消失了。

正是那时,卢家炳的父亲当上了船长。他给船只配上气象收音机,虽说昂贵,但伙计们提前3天就能预知天气,看天行船逐渐成为历史。

渔民把捕捞到的金枪鱼、马蹄螺和海参集中起来,拉去南洋卖,变现后换取布匹和煤油,相约一个月后到某个岛礁重新集合,前往太平岛等岛屿补充淡水,新一轮捕捞作业开始。

出海的人,见风行船。东北风转为东南风,往往需要半年,渔民10月出发,到来年4月回家,半年都在海上。

10岁那年,卢家炳父亲第一次出海的时候,从中沙返回时,帆船桅杆被风吹断。船长带领大家到太平岛避难,吩咐伙计们找棵大树,重做一根桅杆,可什么都没找到,回不了镇上。一船人挨到大年三十,干脆在岛上杀鸡、宰猪、拿酒、祭神,在岛上跪成一排,朝潭门方向叩拜祖先。

和卢家炳父亲同一年代的王诗桃,9岁便跟着阿公出海了。一次出海时,狂风打翻船只,阿公葬身大海。王诗桃抓住一块木板,被风吹到远方,被他乡人救下后,辗转半年才找到家。回家的孩子并没惊慌,几天后,继续跟着父亲和叔伯,把船开向更远的地方。16岁那年,王诗桃再次看到父亲被风浪从眼前卷走。后来每次出海,他都要比别人醒来得更早,去看天边的太阳。

“它跳上海,像是亲人回来了,来看看自己的孩子。”王诗桃活了96岁,弥留之际,喃喃自语说父亲和祖父来召唤,三代人终于要见上一面。

自古行船半条命。这是潭门渔民的真实写照。男人们出海半年才能回家,女人们眼巴巴守着港口望着海边,天黑了还不愿回家。船队回来时,隔着老远,就听到村里妇女老幼的欢呼。

船还没上岸,女人们就唤:“我家那个的船看到没?”有时候船头回一声:“看到看到,就在后面。”女人紧张的脸立马舒缓,拍拍胸脯安心回去给孩子喂饭;有时连呼几声都没有回音,海岸上顿时出现可怕的安静。几天后,有人带回噩耗。早有预感的妇人,瘫倒在地。

卢家炳记得1975年,上教村的一条大船,腊月行船时在浪花礁遇上海风,躲避不及,瞬间倾覆,32人全部亡命大海。海风过后,通行船只把消息带回镇上。那天傍晚格外昏暗,丧夫家庭屋子里的油灯,点了又灭。这家人未哭完,那家又哭。

出海的苦,只有渔民自己知道。不少人因为疾病,体质弱的拖不起,就死在途中。

可即便如此,有人罹难了,马上有人接棒。“明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还是要去,船长永不能缺。”卢家炳说,更路簿,就是这么一代代先辈的生命和血泪换来的。它告诉后代哪个月刮什么风、有什么洋流、船要怎么偏移、角度是多少。

“如果没有它,潭门就没有今天。”

【“祖宗海”】

南海属于中国的这一铁证,就在千年渔港潭门船长手里

卢家炳每次拿出更路簿,都神情肃穆。 陈凯姿 摄

潭门镇上教村,渔民最多,渔船也最多。卢家炳祖祖辈辈生在这个村里,船长的身份也传了几代。

15岁的卢家炳就跟着父亲,去到现在被他国侵占的南威岛和中业岛,最远时抵达了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在潭门,每一名船长的最高荣誉,就是去过南海所有岛礁。其中关键,便是读懂更路簿。

与他同年代的王书保,曾体验过更路簿的神奇之处。一次出海,王书保的船遇上海军部队舰艇,双方目的地是同一个岛礁。彼此问好后,渔民的木船几分钟就被抛在后面。然而,到了目的地停船下锚,才见部队的庞然大物姗姗来迟。海军舰长想不明白,王书保哈哈大笑拿出更路簿说:“我们靠这个懂风向、懂洋流。”舰长遂请王书保去部队讲航海课。老渔民在台上,挥着大手,口若悬河;水兵坐在台下,掌声雷动。

尽管更路簿记载了南海大多数岛礁的名称,但潭门渔民并没有占地作记号的习惯。“出海的渔民,只要看到岛上有椰子树、地瓜叶,就知道是祖先来过的地方。”卢家炳所说不假。潭门先辈远洋捕捞时,一般会带上干椰子和地瓜作为口粮,久而久之,停泊休憩过的岛礁,就长出椰树和地瓜苗。这些品种,是海南岛特有。

1974年1月,西沙自卫反击战胜利。为了渔民安全,有段时间,政府严禁出海。卢家炳第一次知道,残酷的海洋纷争下,“祖宗海”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可以自由航行的领域了,年轻小伙个个血气方刚,恨得咬牙切齿。维护国家主权的行动一直在开展,卢家炳发誓要当上船长。

1980年代起,前往南海的卢家炳常常会收到“警告”:某些国家的军舰会把你的船拖走。事实上,除了拖船,这些国家还会非法烧光渔船货品、扣人,甚至开枪威胁。

潭门的航海家族,见到“祖宗海”被圈占,比任何人都要气愤,主权意识开始滋长:从最初的椰子树、地瓜藤,发展到制作字牌插在岛上,再到现在标上国旗,拍照记录。渔民们渐渐明白,小家情怀要变成国家意识。因此,几十年来,远航出海的渔民仍旧一往无前。

“今天抓我,明天还去。”被非法查扣后,国家会出面交涉,回来后的渔民丝毫没有畏惧:“是他们侵入,是他们错了,我们为什么要怕?”

潭门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南海是自己的渔场。更路簿就是有力证明。

20多年前,卢家炳父辈家里誊抄了好几本更路簿。那时这本小册子还很常见,有专家学者来考察,顺便带走一本;也有文物收藏爱好者,花几十元钱买走;还有的被借走,弄丢了就没还回来。

2008年,更路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和民间都开始把眼光放在这本薄薄的更路簿上。去年,一个民间远洋活动邀请卢家炳当船长,带着更路簿,去中国最南端的岛礁。船航行至九段线,看着手中的更路簿,60多岁的老人,热泪盈眶。

卢家炳的船长父亲,是1989年退下来的。卢家炳接班当上船长后,更路簿虽然牢记在心,但大家都开始依赖更简单易懂的卫星导航技术,后来船队因合伙人经营不善解散了。卢家炳两个儿子,分别生于1976年和1978年,按老理,都是出海捕捞的主力军。可这一代嫌苦嫌累,换了别的营生,根本不看更路簿,更别说学了。

卢家炳现在担心,百年之后,更路簿如何传承?

【传承人】

南海属于中国的这一铁证,就在千年渔港潭门船长手里

返乡创业青年王振忠,是潭门镇唯一关停部分工厂来创建博物馆保存南海文物的人。 陈凯姿 摄

要找到年轻的传承人,太难了。王振忠庆幸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1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