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移动版    时间:2019-03-26 00:03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百年椰雕碗万里回故乡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椰雕碗。小文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近日征集到海口一藏家的收藏品——椰雕碗,牵系出了一段有关琼海关百年历史的往事。

收藏人刘先生长期在海口生活,去年,国外拍卖会出现的这一件有近百年历史的椰雕银碗,引发了他莫大的兴趣,他决意拍下来带回海口。

这个椰雕银碗,不仅雕功精美,且上面留有馈赠者及被赠予人的文字。似乎冥冥之注定,这件于1920年代被琼海关“关长”(彼时称该职务为“税务司”)带到海外的纪念品,竟意外地在近100年后,被藏家带回了“故乡”海口,不能不说是一段奇缘。这个椰雕银碗看似平常,背后却折射出琼海关在清晚期至民国初期的历史和生活景貌。琼海关为什么是“洋关长”?当时的“洋关长”和华员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些都渐次由椰雕银碗的重现而铺展开来……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椰雕银碗上标记的制作时间。杜颖摄

小椰碗映照“洋关制度”

刘先生从古色古香的盒子中拿出椰雕银碗,繁复的暗八仙精致花纹,引来了啧啧赞叹。椰雕银碗是由半个椰壳制成,高7.5厘米,直径20厘米。尽管花纹中能看到历经岁月沧桑留下的稍许裂纹,但整体保留完好,弥留着历史的沉厚气息。椰雕银碗外部是手工全雕刻,花式纹理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碗内侧则用银片粘贴,时间久了,银片有些发乌,但精美依旧。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1898年,琼海关职员合影,洋职员8人,中国职员14人。

最令人关注的是椰雕银碗上的字迹,碗一侧面描金刻着:“毕税务司惠存,琼海关内班华员敬赠”,另一侧刻有:“民国十一年四月制于海南”。在椰碗碗底还刻有“海口诒记造”字样,充分说明这是海口本地手工艺行制品。

“椰碗这一百年老物件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映射出琼海关在民国时期延续‘洋关制度’并在这一制度下有序运行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其本身椰雕工艺的精美也反映出了海口当时手工艺雕刻的精湛,并不逊色于其他地区。”文物专家张健平如是评价。

历史的画面徐徐展开,据史料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这次条约之后,总税务司和各口岸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此后,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22个国家约1.1万名外国人前来工作。而于1876年4月在海口正式成立的琼州海关(简称“琼海关”)也正是延续了这种“洋关制度”至民国。

税务司与华员

椰碗上标注的华员内班,代表的是什么呢?

琼海关成立的同时,琼海关税务公署(设址于今海口市中山路尾南侧)也随之成立,原海口总口及其所属分口、卡改称“常关”。据《海口海关志》记载:琼海关成立后,高级职务为洋人担任,行政机构下列3个部门组成:税务部、海务部、工务部。

关志中特别提到了税务部内存在的“内班”,税务部内部分为外班、内班和海事班3种,其中,内班在海关内部办公,负责处理征税、统计、会计、总务等事务。在今天看来,应该是类似办公室的部门设置。那么由此可见,椰雕银碗上所刻的“内班华员敬赠”,应是当时琼海关办公室机构里的中国关员所赠了。

海口海关近期在对原琼海关税务司官邸进行修缮并筹建关史馆。海口海关办公室副主任王传锋通过查询史料得知,该椰碗正是关员赠予了琼海关一位叫“毕尚”(A.L.McPichon)的“关长”。那么,这位叫毕尚的税务司究竟是什么人?

海关志书记载,琼海关自成立之后更换“关长”是非常频繁的,经常一年半载就有人事更迭。从第一任“关长”英国人博朗(H.O.Brown),到1950年海口海关成立前,包括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在内的外籍人长期占据着琼海关税务司的位置。而税务司毕尚是关志记载中的第25任琼海关“关长”。

毕尚1921年11月任职琼海关“关长”,1922年4月离职。尽管在海口海关史志记载中,毕尚的国籍一栏中标明不详,但海口海关还是通过查阅总署、其他地方关的相关历史资料,发现该“关长”在琼海关离职后,又曾调至澳门、长沙、芜湖等多地海关任职税务司。尤其是毕尚在长沙海关任职期间,恰逢国内革命时期,留下了在外省的史志纪录。《潇湘晨报》对此有一段史料转载到:“1927年4月6日,长沙总工会同湖南人民收回海关委员会,召集长沙海关工人和市民向省政府请愿,要求收回长沙海关。长沙海关税务司英人毕尚闻讯出走,长沙海关被收回。”至此,历史的脉络又清晰了一步,毕尚很可能是英国人,而他在海南任职期间,与琼海关关员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稳,才有了后来离职之时的馈赠,这与他在其他地区海关任职或许存在一定的差别。


老照片重现琼海关百年前生活图景

洋关员中西合璧的海口生活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1898年,贺智兰和他的狗。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1926年,琼海关外籍外班职员宿舍。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1899年,琼海关高级帮办住处的客厅。

一次海外拍卖会牵出一段琼海关往事


1898年,海口外籍居民聚会,身后的对联为清代大学士张廷玉的遗训。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杜颖

一个百年后回归的椰雕银碗,其背后展现的是琼海关的历史往事。民国时期海关关员的生活图景究竟是怎样的?琼海关英国关员贺智兰(R.F.C.Hedgeland)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留下的一些图片,纪录了琼海关外籍关员的生活场景,令一个多世纪前的图景风貌重现于人们眼前。

1874年出生在英国德文郡的贺智兰24岁来到中国,进入了琼海关“内班”,成为一名低级帮办,,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职位,也是他纪录中国的开始。在今天来看,这个小伙子或许可以称为比较有“档案意识”的青年人才,他喜欢拍摄、纪录,专注于海关职员的日常生活,展现那个时代的琼海关和海关关员形象,也呈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这些图片保存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图书馆,后由海南大学教授辛士彪留学期间因学术研究需要而翻拍带回国内。

欧式建筑中的日常生活

1926年,贺智兰集中拍摄了一些琼海关高级洋员的建筑群。这其中包括有琼海关的税务司公馆、总巡公寓、外籍班员住房,还有位处临高的灯塔海关管理人员用房,这些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洋楼。在绿树掩映之中,欧式雕花石柱和拱形窗门作为装饰,使得那些琼海关洋楼看起来更加气派和具有欧式气息。而对比之下琼海关的本地关员,居所依然是较为简陋的普通木栅瓦房。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2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