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就算不去,也是必读!
1.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
凯鲁亚克在1957年出版的这部杰作发出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声音,这一派作家的思想有悖于传统信仰,在二战后的美国迅速崛起,反应了对战后祖国主流价值观,即物质主义、资本积累、对宗教和道德准则的被动接受等的抗议。《在路上》描绘了萨尔(Sal Paradise)与狄安(Dean Moriarty)的美国之行。凯鲁亚克的散文自然真切,也因为故事内在的价值观——探索、尝试、(虽说最后没有成功却)不断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等——一直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
2. 《愤怒的葡萄》,约翰·史坦贝克著
《愤怒的葡萄》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故事描写了约德家族的兴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农家因为其农场位于美国中部的“灰盆”(当时因为气候原因频繁爆发大规模沙尘暴),被迫逃离家园。在走向加州的路上,他们遭遇了饥饿,贫穷,被遗弃和剥削等悲惨经历,同时也见证了同胞的慷慨、牺牲、成熟和最后的重生。小说刚刚出版时,因史坦贝克的文笔朴实感性,体恤民情,引起了美国工人阶级的共鸣,但同时也激起了一些同时代人士的怒火。这部小说歌颂了人文精神的力量,迄今都是美国学生英语课堂里的必学材料。
3.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著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可以被看作一篇哲学论文。波西格7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描绘了作者从美国明尼苏达州到加州的一段骑行之旅。除了对北美莽莽大草原的生动描述,每一章里,波西格还针对一系列哲理性话题进行了探讨。随着作者的讨论,主人公——一位从电痉挛治疗中逐渐恢复的父亲,不断尝试协调自己和周围人的世界观,并试图摆脱物质文化带给他的空虚感。波西格借用东西方的哲学论点,阐述了自己的“质量形而上学论”,虽然要看懂相当不易,一旦读完却绝对会受益匪浅。
4. 《紫色姐妹花》,爱丽丝·沃克著
由爱丽丝·沃克所著,曾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书信体小说《紫色姐妹花》,因其对30年代居住于美国南方腹地的非裔美国女性生活的感性探讨,备受称赞。故事发生于乔治亚州的乡村地区,当时因种族隔离制度,小说的黑人女主角西丽(Celie)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的虐待和迫害。后来,她认识了一位耀眼的歌手兼魔术师阿弗利(Shug Avery),由此开始抵抗这个压抑的社会并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5. 《高堡奇人》,菲利普·迪克著
这本小说的灵感集众家之长,作家的想象力也令人赞叹。《高堡奇人》挑战了“美国例外主义”的基本原则。迪克在书中假设二战有了另外一种结局,反法西斯同盟被打败,全北美洲都被日本帝国和纳粹德国所征服,接下来这两大轴心国之间便开始“冷战”。整本书充满了东亚哲学原理,还包含了迪克自编的令人惊叹的“日英混合语”。作者通过创造这个平行世界,探讨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人们面对迫害表达个性的方式,以及从民族自豪感中到底能获得多少真实“价值”。
译者:看东西_KanDongSee
(请在微信搜索“经理人分享日志”或“manashare”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iPhone应用“经理人分享”,与45万职业人一起,畅享一份阅读、思考、实践的快乐。)
作者:MATT WALSH
文章来源:译言精选
知识点: 价值观世界观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