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奏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响曲
原标题:海南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奏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响曲
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如仙境。 记者 李幸璜 摄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今年4月13日,省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 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下坚实基础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显定力
狠抓生态环境整治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阿联酋迪拜,当地时间2018年10月25日,《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在此举行。
会上,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女士,将手中一块沉甸甸的奖牌,交到海口市代表团代表的手中——彼时彼刻,海口与世界其他17座城市被宣布为全球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
获此国际生态招牌,意义非凡。
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是我省持续开展的生态环境六大专项行动之一。这一覆盖全省的生态“风暴”,瞄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去年4月,省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成立,旨在负责统一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工作,握指成拳,做到高效权威、联动一体,形成攻坚合力。
两个月后,《海南省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强调要结合海南实际,持续深化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狠抓生态环境整治,是一场需要定力和系统思维的持久战。
2015年起,海南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我省城乡环境建设、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环境质量水平应达到的各项具体量化指标”目标。
从“天上”到“地下”,从违法建筑到城乡环境,从水、气、土到森林、湿地、海洋,我省以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持续努力为生态焕发活力——
2018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上年的18微克/立方米降到17微克/立方米;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完成29个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让河流湖库有了生态“管家”;海口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海南是生态环境的“优等生”,但生态前行之路,没有暂停键。
今年春节期间,我省各市县公安、城管、环保等部门分别组成一支支“不放假”的巡逻队伍,走上大街小巷,开展严禁在禁燃区内燃放烟花爆竹巡查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管控。
近年来,每当进入秋冬季特别是到春节期间,受内外大气环境污染源影响,海南环境空气质量时不时患“季节性感冒”,容易出现波动。为此,今年春节前夕,我省发布《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严禁两个推进”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着力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
提前面对问题意识,注重精细化管理,换来的是持续在线的“春节蓝”——今年2月4日至10日,我省空气质量整体优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2%,主要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中,除夕全省各市县空气质量均为优。
“与近几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相比,今年春节我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优级天数比例明显上升。”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副主任徐文帅分析说。
不断开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更加需要定力和系统性思维。
2017年9月,在海南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机构改革,组建省生态环境厅,整合过去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加强管理职权,建立起大环保管理体制。
“新机构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表示,生态环境部门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各项措施落实,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当前,我省以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为契机,紧抓完成问题整改工作,全力解决环保工作认识和推进不够、海域岸线自然生态和风貌破坏明显、部分自然保护区管护不力等主要问题。
2018年5月底,我省公布了《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中央督察组反馈的问题进行逐一回应。
在《方案》中,56个具体问题、172条整改措施清单,被明确要求要一项一项整改,一项一项验收,一个一个销号,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截至3月22日,我省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边督边改工作,共问责300人。
动真碰硬,是为了收获成效。
去年12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基础保障和特色优势,严格落实源头把关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谋长远
集聚产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
“海南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也有条件和优势。”提起我省正在开展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生态环境部环境评估中心总工程师李天威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海南通过抓住管控这一核心,以“划框子”“定规则”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矩立在前面。
“三线一单”,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按计划,我省到2019年底前,要编制形成覆盖全省和省辖海域的“三线一单”,形成落实到生态环境分区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
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是为了在发展过程中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
中央12号文件要求,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发展,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成为发展的风向标。
在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海南的最大本钱和最强优势,所有新上项目都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增量压力,以最严格的政策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翻阅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档案,可以发现,因不符合产业环保政策而被“一票否决”的项目不在少数。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符朝辉记得,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家矿业企业就曾因项目环评没有通过而被否掉。
“这个项目矿区90%的面积在我省划定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符朝辉介绍说,根据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矿产资源开发。
被否决的项目是缩影,这些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目前,我省施行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正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去年起,我省根据《海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19个市县(区)(含洋浦、暂不含三沙)划分为5大类,分两个平台进行差别化的考核,并取消了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
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等领域,我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样频频出招,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 中国冲浪赛(万宁站)首个决赛日 海南队收获7金4银3铜(2019-12-17)
- 海南省公布一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拖欠农民工工资(2019-12-17)
- 海南省个人征信自助查询率98.7%(2019-12-17)
- 花1.8万元办了个假的“驾驶证” 海南万宁一男子被拘留(2019-12-17)
- 贪吃野味擅闯保护区 海南陵水3男捉40余只蛙被罚(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