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嘉宾讲述博鳌亚洲论坛故事:只要有梦想总有惊喜

移动版    时间:2015-03-09 10:53

嘉宾讲述博鳌亚洲论坛故事:只要有梦想总有惊喜

  亚洲声音从这里传向世界。图为博鳌亚洲论坛上,同声翻译们在忙碌。本报记者张杰摄

  ■本报记者赵红

  博鳌亚洲论坛,智者和精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聆听,他们发声,思想碰撞,脑力激荡。2013年年会谢幕,3位嘉宾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他们的博鳌亚洲论坛故事……

嘉宾讲述博鳌亚洲论坛故事:只要有梦想总有惊喜

  昂健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活动。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昂健

  见证论坛全过程更明白梦想的珍贵

  “只要有梦想,只要敢于实施,上天总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

  博鳌亚洲论坛精英荟萃,每个到场者,都可以告诉你无数精彩的往事。

  博鳌亚洲文化传媒董事长、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组委会主席昂健告诉我们的,是有关博鳌亚洲论坛初创和建设过程当中的故事,这是一个永远让人着迷的话题。

  2000年,昂健曾作为博鳌投资控股的三大股东之一——金海岸集团的代表,参与博鳌水城的开发建设。博鳌第一座五星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会址就在昂健等人辛苦努力下建成,成为博鳌亚洲论坛落户中国的必备设施。

  “那时候从嘉积镇来博鳌镇的路是坑坑洼洼的,身边的朋友都说,在这样一个地方投资建设五星级酒店,还要举办一个什么博鳌亚洲论坛会议,那不是天方夜谭吗?当时因为跟博鳌投资控股董事长蒋晓松先生是好朋友,听了他的博鳌亚洲论坛构想,我非常心动,是那种很单纯的心动,我们都被一个梦感染了。”昂健说。

  朋友相聚,谈天说地,谈事业,谈梦想。昂健就被这样一种氛围吸引到博鳌,参与到博鳌亚洲论坛初期建设中。

  “当时觉得博鳌这个名字就非常神奇,那里人们喜欢讲博览天下、讲独占鳌头。博鳌确实非常美,江、河、湖、海、山林、岛屿都有了。当时大家突发奇想,觉得这里应该有温泉,就请人来钻探,打了2000多个孔,终于在鳌头村找到了温泉。”昂健说到打出温泉时有些激动。

  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大梦想中,有无数个小梦想贯穿在当中,温泉即可算是其中之一。昂健说,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敢于实施,上天总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

  “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前,需要有专家学者会议为论坛成立做智力支撑,也就是成立前的预备会。预备会当时定在2000年11月举行,但当时博鳌连个开预备会的场所都没有。离预备会时间也只有4个多月,所有人都认为4个月完成一家酒店不可能,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也说,这怎么可能呢?俩人当时还提出可以先在日本开,或者在印度开,因为那些地方具备开预备会和成立大会的条件。”昂健回忆说。

  历史记录是,2000年11月11日,一座金碧辉煌的超五星级酒店——博鳌金海岸温泉大酒店,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博鳌。从一个半拉子,到一个漂亮的酒店,只用了4个多月时间。

  而在2001年2月前,必须完成博鳌亚洲论坛创立必备条件的还有另外14项配套工程:成立大会膜结构会址,九曲江温泉输水工程、南强大桥、A岛别墅、500亩市政工程、游艇码头等等。

  2001年2月27日上午10时30分,当“万泉河水清又清”的音乐在博鳌水城膜结构主会场响起时,当连绵数日的小雨停歇,太阳奇迹般地钻出云层光芒四射时,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了。从此,海南的开发建设史上,多了一个词——“博鳌速度”。

  为了这一时刻,历史记住了很多个名字,昂健可以骄傲的是,他的名字列入其中。

  昂健说:“拉莫斯和霍克老先生半年后回到博鳌,都不相信这是真的,霍克当时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拉莫斯说,这个不能用奇迹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一个魔术。”

  昂健见证和参与的不只是博鳌亚洲论坛这个梦想,如今,他又与蒋晓松“第二次握手”,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乐章”——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实践。

  “当年设计博鳌水城的时候蒋先生就有这样一个理念,博鳌应该做成一个百花园,博鳌亚洲论坛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可以添加其他更多更好的东西。博鳌乐城先行区早在2003年就开始构思,并与琼海市政府签订了相关项目协议。”昂健神采飞扬地说着。

  很多人说,博鳌是一夜成名,事实上,每一个成名的事物背后,都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昂健的话证实了这个过程,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梦想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作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合作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梦想的珍贵。

嘉宾讲述博鳌亚洲论坛故事:只要有梦想总有惊喜

  张力奋在主持博鳌亚洲论坛某分论坛活动。本报记者张杰摄

  张力奋

  两个视角看博鳌,给局势量“体温”

  “面对面的沟通,是任何高科技难以取代的”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是两场分论坛的嘉宾主持。今年是他第三次参加论坛。

  除了主持,张力奋也会去听其他分论坛,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被媒体同行拉去做访谈,其中包括海南日报。采访他,等候就是两个小时。

  为什么要来博鳌亚洲论坛这个“讲台”开讲?张力奋给的答案很简单:受邀。

  知名度、社会影响力、掌控能力、应变能力、学识水平……这些素养,是博鳌亚洲论坛嘉宾主持人必须具备的。

  “我是个两栖动物。”张力奋说,他指的是参加论坛的身份,媒体人加主持人。“最初参加论坛是作为媒体人,论坛有可报道的内容,属工作行为。还因为主办方的邀请,来主持一些分论坛,这个好处在于,因为角色不一样,可以从另外的视角去看论坛。”

  张力奋说,中国需要博鳌亚洲论坛这样一个平台,当然,没有一个会议,没有一个论坛,能够用一种量化模型,在3天内便取得一个明显成果。论坛,既不产生合同,也不产生具体的贸易协议。

  “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多媒体时代,我认为论坛的优势是让人与人之间能够面对面交流,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任何高科技难以取代的。”张力奋这样看待论坛。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面对面的交流更重要。

  “有些讨论需要有相对比较私密的空间,有时关上门,远离媒体,沟通的开放度更高,更坦率,面具也更少。今年论坛增加了闭门会议,是一个进步。”张力奋从“两栖”角度评价今年博鳌亚洲论坛革新之处。

  闭门会议,方便了一些特殊嘉宾敞开胸怀交流,却也将很多与会者拒之门外。

  张力奋说,“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公交车现象’:你去赶公交车,你自己上了车就希望车赶快走。没有赶上这班车的,就会感觉这个车怎么不等等我,那么快就关门走人。”

  “作为一个公共平台,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尽可能多的包容。我觉得不要把闭门会议比例提的太高。闭门会议太多,某种意义上造成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遇冷。”他说。

  张力奋承认,参加论坛的人都在各取所需,“就媒体来讲,就是捕捉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另外,利用这样的场合可以为中国和亚洲局势量量‘体温’,搭一搭脉搏。毕竟一个小小空间里集中了2000多个对于政策、舆论包括产业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意见领袖、决策人到底在想什么,再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议题的假定或判断,是不是这个情况。多听多看之后,会有助我们的判断。”

  从张力奋的口中,记者了解到,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知名度有提升,但在欧美和新兴经济国家的影响力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