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戊戌变法的背景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17

概括:这道题是平卧冒同学的课后历史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指导老师为寿老师。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可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adjectival possessive pronoun)和名词性物主代词(nominal possessive pronoun)。名词性物主代词是在物体已经指出的情况下用来代替已知物体的物主代词,后面不需要加上已知名词。

题目:戊戌变法的背景

解:

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举一反三

例1: 【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历史地位(要快哦!)】[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引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15&topic=5676

例2: 与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命名方式一样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你好,中国历史上的其他著名变法事件还有:

1、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2、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政治家吴起从魏国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3、邹忌变法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曾献计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之战的胜利.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邹忌还以相貌著称,品德也十分的受人夸赞.

4、申不害变法

战国初期,韩国曾经进行过政治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够彻底,“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韩非子·定法》),造成了政治上的一些混乱.大约在公元前354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实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5、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7、张居正改革

在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明代第一首辅.

例3: 【中国历史——戊戌变法当时人们发起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指教.】[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例4: 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意义?[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您好: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引发的“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戊戌变法的经过是:(1)著书立说.(2)设立学会学堂.(3)办报,进行论战.(4)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放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的意义是:(1)动摇了清朝政治乃至中国政治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2)确立西方学说,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标准的地位.(3)使新型知识分子出现,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权.(4)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希望能帮到您,谢谢,请采纳.

例5: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1.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3.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戊戌变法的变法背景

点拨:戊戌变法的变法背景: 国际背景的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题2: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代表人物

点拨: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题3:戊戌变法的背景,性质,目的,时间,意义,影响,内容?

点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

题4: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历史地位(要快哦!)

点拨: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题5: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点拨: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6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