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结构后置
概括:这道题是史烫穆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介词结构后置,指导老师为乔老师。
题目:介词结构后置
解: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举一反三
例1: 状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什么区别[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在实际运用中是没有差别的.介词结构一般就是充当状语、补语,但补语本来就应该在动词后面.因而成为后置结构的就自然是状语了..
例2: 【结合“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具体解释一下“兼介词结构后置”.】[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我回答了你的另一个问题,你可以去看一下,这里的“于朝廷”是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战胜”(谓语)的后面,所以叫做介词结构后置.这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变换.
例3: 结合这句话“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具体解释一下“介词结构后置”.[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这句话中,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和它的宾语“城北徐公”构成的介宾结构,它应该在疑问代词“孰”的前面,但句中将它放在了后面,就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例4: 【关于病梅馆记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其中有一句“悉埋于地”,老师说是介词结构后置,应变为“悉于地埋”.我能理解介词结构后置,但就算是现在,我们也说都埋在地上,而不说都在地上埋,这是怎么】[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其中有一句“悉埋于地”,老师说是介词结构后置,应变为“悉于地埋”.
我能理解介词结构后置,但就算是现在,我们也说都埋在地上,而不说都在地上埋,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埋”是单音节,除非在诗歌中,通常不单用在句末,如果说,都在地上埋了,或都在地上埋好,那就顺口了.
例5: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方法?在百度文库是否有这些资料.有教学视频的话,麻烦发给我一下!】[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 “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状语后置句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吗
点拨:状语后置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因为在文言文里,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常常放在动词的后面,形成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或宾语之后就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作状语的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常用在谓语后面(...
题2: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点拨: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
题3: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
点拨: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
题4:介词结构后置 介宾后置 状语后置 是一个意思么???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大概是例如“自信” 其实是“信自”,相信自己的意思 中间一个说全了是介宾状语后置 是状语后置最常见的一种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里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青 “于蓝”作为一个方位状语,“从蓼蓝中缺,本身是介词+宾语的结构 这就是...
题5:状语后置与借此结构后置有什么区别
点拨:介词结构就是状语成分,所以介词结构后置就是状语后置。
- 【大卫贝克汉姆】-www.davidbeckham.com(2021-03-02)
- 【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www.cranfield.ac.uk(2021-03-02)
- 【帝国烟草公司】-www.imperial-tobacco.com(2021-03-02)
- 【免费佛教音频】-www.freebuddhistaudio.com(2021-03-02)
- 【英国第一集团】-www.firstgroup.com(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