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面朝南海看浪飞(图)

移动版    时间:2015-03-10 09:14

原标题  琼海:面朝南海看浪飞

  

\

 

  图①:潭门镇渔港。图②:鸟瞰美丽的琼海市。图③:博鳌镇玉带滩。图④:琼海乡村自行车慢道。(除图②为吴坤哲摄外,其余照片均由琼海市委宣传部提供)

  琼海

  海南省琼海市,从海上讨生计,到向旅游、会议会展、田园城市要繁荣,正走出一条更具海南特色和更符合新丝路战略要求的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子,为对接与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坚实支撑。

  琼海是独特的,“打开门就是南洋”,一代又一代琼海先民,凭借一个罗盘、一本“草根航海日志”——《更路簿》,将海上丝绸之路先行者的足迹,写进“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早在汉代,琼海渔民就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西沙群岛的甘泉岛上至今留有唐宋时期琼海潭门渔民居住的遗址。

  往事越千年。沉入海底的宋代青瓷双鱼洗早已与泥沙结成一体,《更路簿》让位于卫星导航,静静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上。守着“祖宗海”的琼海人,面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帆竞发,在新千年里该如何“牧渔耕海”?

  更识“海味”:以跳出海洋经略海洋

  海风习习,潭门镇中心渔港内渔船一溜儿排开,颇为壮观。

  潭门港是海南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

  潭门人祖祖辈辈打鱼。清代潭门渔民郑庭芳传奇般驾船抵达过亚、非、欧等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目前,3万余人的潭门小镇,渔船逾1000艘,从业渔民达6000多人。

  海,还是那片海;船,已不是那条船。

  “我16岁跟父亲出海,小船啥航海设备都没有,下南海全凭罗盘和老人们的航行经验。捕鱼都是礁盘作业,潜水捉鱼。南沙每个礁我几乎都游过,水下哪片海域有暗礁,哪片礁石长什么样,几乎都摸出来了。”39岁的“船老大”王振福,闯海23年,最远驾船到曾母暗沙,是南海“活地图”。

  王振福每年出海捕鱼三四次,每次要在海上漂两三个月,航行数万里。“也怕过,”王振福坦言,“船小,不抗风。以前天气预报也没现在准,海上遇见风暴,全凭运气。”但王振福从未退缩过,“不打鱼吃什么?”

  10年前,王振福家买了一艘载重45吨的渔船。“当时算是最好的了,那时100吨以上的船很少,但现在只能算小舢板。”王振福说,2013年起,镇里陆续造了近30艘500吨的船。现在已有9艘停泊在港口,年底还有4艘会开回来。

  不仅仅是船大了、大船多了。“2013年,潭门每艘渔船都装了北斗系统,无论船开到哪里,遇到什么情况,岸上马上就知道。过去在海上漂,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这样一来,风筝就有了线,我们也踏实多了。”王振福正在检修船只,准备明年春节后出海。

  从支持渔民造大船到组建“海上党支部”,随着渔业生产万里保障线不断构建完善,潭门远海捕捞业发展迅速,2013年年产值达到3.8亿元。

  变化的不仅仅是船。

  徜徉千年古渔镇,街道立面一水的白墙红窗,连排屋顶装饰着拴船石柱、红漆渔船,海鲜店和工艺品店成行成市,浓郁的渔乡风情扑面而来。

  两年前,潭门启动南海小镇建设,主打“渔文化”牌,彰显耕海文化,镇墟面貌焕然一新。默默无闻的古渔镇,引来八方游客。

  “游客们体味渔村风情慕名来我们这里,吃海鲜,买工艺品,街面上一下子繁荣了,商业也旺起来了。我们这里也从光打鱼,变成了打鱼、旅游、工艺品销售多业并举。”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说。

  如今的潭门镇,临街铺面“一铺难求”。以贝类加工为主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区,大型贝类加工厂从原来的68家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家;旅游工艺品店从35家发展到370家,成为国内最大的贝类工艺品加工生产交易中心之一,不少工艺品还远销东南亚。镇墟新增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5000多人是原先外出打工、现在回乡就业的本地人。

  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印迹遍布“万里石塘”的潭门人“牧渔”情更深,同时,正打开了另一扇“耕海”之门。

  更蕴乡愁:以“长出”城镇造好城镇

  茂密的槟榔林下,是老船木打造的桌椅——草寮咖啡屋,一如其名简洁朴素。当咖啡的醇香飘入乡村的袅袅炊烟,真的是别有一番意趣。

  “有一种乡愁叫北仍”,嘉积镇北仍村雄心勃勃,正以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为旅游引物,加快传统农村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农村转变,目标直指“农民的幸福乐园、市民的乡村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今日琼海,正以全域5A级景区的理念,在全市1710平方公里的绿色本底上打造田园城市。一条条散发着热带风情的景观带将城市和乡村连成一体,城市也洋溢着田园风情。

  海上丝绸之路满载的不只是华夏丰饶的物产,还满载华侨华人浓浓的乡愁。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琼海要挑战的不只是打造开放发展的升级版,更多的是如何留住乡愁、留住美丽、留住希望。

  2013年以来,琼海探索“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路子,让城市与田园和谐共存,让百姓与城市一同成长。

  人口不到3万,旅居海外的却有6万多,中原镇如今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回乡看看”,原因就是“风情化改造”留住了乡愁。自南洋引种的藤萝雨树依然郁郁葱葱,祖屋也还在,只是进行立面等改造,檐廊立柱尽显南洋风情。抖落一身积垢,侨乡容光焕发,人气旺了,旅游火了,消费与投资激活了。风情化改造政府只投入约4000万元,而截至目前仅拉动的民间投资就超过1亿元。

  琼海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镇墟的特色化改造升级。

  “城镇不是造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就地城镇化既顺势而为又因地制宜,实质是人的城镇化,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田野公园化,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乡村的田园气息。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漫步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连片的田野一望无际,片片村庄点缀其中,田野风光令人沉醉。不经意间,农业变成了农旅业,第一产业嬗变为第三产业,附加值大幅提高,承包地流转年租金倍增。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3个公园总面积近15万亩,集农村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于一身,覆盖全市一半多农业人口。“我们现在享受的,不仅是一种钱包鼓起来的生活,更多是一种‘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境界。”琼海人自豪地说。

  一个曾以渔港著称的地方,正在生长着一座滨海新城,一个为对接与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的新节点。

  更具“海派”:以拥抱世界走向世界

  博鳌大名鼎鼎,与潭门隔海相望,这里,如今已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

  1.5平方公里的小镇,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2家。如果说潭门的“土”令人难忘,博鳌则以“洋”扬名,颇具国际范儿。历经十三载砥砺,博鳌亚洲论坛惊艳世界,发展成为亚洲重要高端对话平台,吸引世界各地对中国、对亚洲发展充满希冀的人们在此相聚。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