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孔子的思想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22

概括:这道题是井刚释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孔子的思想,指导老师为昌老师。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题目:孔子的思想

解: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举一反三

例1: 孔子的思想主张[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例2: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例3: 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4: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例5: 孔子主张那些思想?[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点拨: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吮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

题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点拨: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 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题3: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

点拨: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国两千余年,对许多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有过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欧洲的思想文化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谓影响深广。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一一孔子,还...

题4:孔子的主要思想?

点拨: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题5:孔子的思想主张

点拨: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吮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6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