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我眼中的苏轼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26

概括:这道题是滕壁柑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我眼中的苏轼,指导老师为戎老师。胸有成竹,本词条内容为胸有成竹的简介,原文,注释以及翻译等内容。 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题目:我眼中的苏轼

解:

  非原创 我是粘贴来的

  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只嫌电视里看不尽兴,特意到网上下载,一饱眼福后舍不得删除,宝贝似的留在文件夹里.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翻开《古文观止》,专拣苏轼的文章读,边读边问自己,守着这样的宝藏,早干嘛去了?看到我兴兴头头的样子,他又买来《东坡志林》,告诉我《观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对于了解一个人仍有局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一板一眼之余,终不够洒脱自如.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又像居家的便装,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到底是知音.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

  是谁

  披一蓑烟雨而来

  从蜀中那个

  山如眉黛的城

  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

  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

  笔下有奇峰跌宕

  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

  凌虚台开阖今古

  西子湖泼洒深情

  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

  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

  乌台狰狞的帷幕下

  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

  成为你的敌人

  御案上号角响起

  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

  桔自为桔,不必淮南淮北

  他乡故乡,何需醉里去寻?

  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

  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

  东坡上菜畦碧绿

  你挽着衣袖,且耕且吟

  纤毫往江里一掷

  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

  和赤壁不朽的回声

  苍黄反复间

  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

  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

  囹圄哪里锁得住

  你不羁的精魂

  几枚暖肚饼佐酒

  将半世的颠沛流离

  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

  睥昵沧桑的眼中

  依旧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

  辗转一观,晓罅隙之尘飞

  徐行一啸,载千年的阴晴

  翻开厚厚的典籍

  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

  和清风明月一道

  永恒……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举一反三

例1: 我心中的苏轼500字作文[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我心中的苏轼

人说苏轼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却以为子瞻如晔月,朔望之时,将满不满,清辉蔓延,昭质未损.

子瞻明朗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灵处,小人常嘁嘁耳.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黄州离嘉佑二年新中进士的辉煌太远,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华,却不见残红褪后,青杏正小.

苏子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好个“一蓑烟雨”,好个“任凭生”!闲适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这般旷达的驾驭下,似无半点杂质的银色月华,灿烂而博大,在那时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却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开,蛱蝶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哲宗亲政,子瞻依然无法在官场中升华,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说,他“满腹不合时宜”.是时,他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贬再贬时,流光退却,华发渐生,凉月堕江,举觞欲饮,他蓦然发现,酒中沉的月颜色惨淡.于是他叹: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柳七终日偎红倚翠,堕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洒脱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纵,而是晔月成熟的自制.

大宋繁华,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子瞻既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便注定只徘徊于繁华边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离死别于山水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名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其光华,也曾明朗地照过三千铁骑席卷平冈,也曾温柔地漫过墙里秋千墙外香径——

子瞻固然如稼轩,胸怀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却也恬然于曳杖而行,听杖音铿然,看枣花簌簌.太阳过于刺眼了,若用来形容苏轼,未免偏了其大气豪放,漏了其温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苏轼: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

子瞻,其光华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虽为贤士,终不得居庙堂之高,而空流连山水之间.然一斜苏堤,分子瞻之心为二,一为官场失意,二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将满不满.繁华边际,清辉蔓延,昭质未损.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辉煌.

望楼主采纳.

例2: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我眼中的苏轼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例3: 《我眼中的苏轼》随笔200字急{{{(>_[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妙绝.后来,发现《百家讲坛》里有专论苏轼的节目,喜欢得不行,而且爱屋及乌,连康震也一并喜欢.只嫌电视里看不尽兴,特意到网上下载,一饱眼福后舍不得删除,宝贝似的留在文件夹里.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来.翻开《古文观止》,专拣苏轼的文章读,边读边问自己,守着这样的宝藏,早干嘛去了?看到我兴兴头头的样子,他又买来《东坡志林》,告诉我《观止》上的文字固然好,但对于了解一个人仍有局限性.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一板一眼之余,终不够洒脱自如.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又像居家的便装,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到底是知音.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

是谁

披一蓑烟雨而来

从蜀中那个

山如眉黛的城

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

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

笔下有奇峰跌宕

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

凌虚台开阖今古

西子湖泼洒深情

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

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

乌台狰狞的帷幕下

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

成为你的敌人

御案上号角响起

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

桔自为桔,不必淮南淮北

他乡故乡,何需醉里去寻?

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

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

东坡上菜畦碧绿

你挽着衣袖,且耕且吟

纤毫往江里一掷

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

和赤壁不朽的回声

苍黄反复间

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

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

囹圄哪里锁得住

你不羁的精魂

几枚暖肚饼佐酒

将半世的颠沛流离

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

睥昵沧桑的眼中

依旧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

辗转一观,晓罅隙之尘飞

徐行一啸,载千年的阴晴

翻开厚厚的典籍

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

和清风明月一道

永恒……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例4: 苏轼我懂你作文,高中1000字,[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悠悠百年,别来无恙.昨日,读前辈《记承天寺夜游》,让晚生体会到了您心中的无比郁闷,故写书与您,和您作一个隔着时空的对话,希望不会因此打扰您庭院漫步,月下沉思的清净和宁静吧.

  晚生十分理解前辈此时的心情.您正当壮年,本应是大展宏图,为国家、为江山社稷

出力之时,却无奈官场黑暗,处处明枪暗箭、争权夺利才使您贬官黄州,无限豪情壮志被埋没于此,保家卫国的远大抱负也只能空留于心.您这种愤恨的情感不言而喻,令晚生在同情之余也忧愤无比.

  看唐代文豪柳宗元、宋朝诗人陆游,哪一个不是和您相似,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官场上处处勾心斗角,防不胜防,与那“荷塘月色”比起来,才是无聊至极.虽然您被贬于此,但能与知己好友张怀民共赏明月,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如今您官低权微,事务清闲,但雅兴却丝毫不减,因此,在下以为您与怀民不如真正做个“闲人”,不要汲汲于名利,请放下心中的恩恩怨怨,与知己一起中秋赏月、清明踏青,共赏良辰美景,从容流恋光景,岂不快哉.

  我不知道您当时的心情是忧伤,失落,或是更多情感的百感交集.但是我知道您在这些情感的左右下并没有失去自我和朋友.

  ——有了自我,才能把握好周遭带来的一切,或喜,或悲,或喧哗,或宁静……

  ——有了朋友,才能分享自己对周遭事物的感悟,或简单,或深奥,或通俗,或哲理……

  您可能不知道,晚辈现在所处的社会,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往往在压力下会失去自我,再加上竞争的激烈,更不会在乎身边的朋友.遇到挫折,就幻想一个桃源胜地去摆脱烦恼,还有人去网吧,登录虚拟世界,因而迷失了自我.看来,在如何从容面对名利、挫折等不利因素方面,您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呢.

  东坡老前辈,今天我有幸拜读您的大作,心中有无数感慨,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淡雅的月光把您带到了一个充满意境的世界,我也在你凝练的文笔中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此刻又是月色入户,您一定又欣然起行.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望您仍然能时刻保持一颗开朗的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有了自我的把握和与朋友的分享,月和竹柏才会是人生的精彩!

  出言放肆,尚请见谅.

例5: 苏轼的词短一点的多几首,[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西江月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我眼中的苏轼》随笔 200字急{{{(>_<)}}}

点拨:去年在乐山凌云寺曾看到东坡先生的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读毕一笑,既赞赏又感慨,心情像坠了重物的风筝,不知是沉甸甸地往上飘,还是轻悠悠地向下落好。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坡翁的自况可谓...

题2:《我心目中的苏轼》

点拨: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苏轼。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月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细细想来,我最喜欢他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一生,多灾多难,尤其在仕途上前后竟被贬了三次,王安石当政时一次,司马光主...

题3:急!谢谢!我眼中的苏东坡 500字作文

点拨:篇一: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

题4:写 我眼中的苏轼或致XX先生 作文600字

点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

题5:我心中的苏轼

点拨:我心中的苏轼 世界上有我是最大的奇迹,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无比自信,但是如果苏轼复生来到他面前,他的自信会显得不堪一击*—题记 在下笔之前,我总是战战兢兢,因为我始终在告诉自己,我将要写的是一个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优秀...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7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