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声声慢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32

概括:这道题是戴棕佳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声声慢,指导老师为岑老师。《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题目:声声慢

解: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阕写于作者晚年流落江南之时,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作者通过萧瑟秋风;北雁南飞;憔悴残菊;零落梧桐;凄雨黄昏等客观景物,展现出一幅衰飒凄清的画面.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举一反三

例1: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不在意思!就是说,能不能大家回答的更清楚些,我想要的是它具体表达了什么,如果是家国身世的话,能不能把[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如她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与早期作品所表现的伤春悲秋、伤离怨别有所不同,它不是生离之短暂,而是死别之永恒,不是暂时的空虚,而是长久的寂寞,不是可望团圆,而是已成永诀.而且,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怨凝聚交织在一起,文浅情深,沉痛无比.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表现了李清照心情的悲伤和她孤独无依靠的孀居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接着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平常事物的描写,淡酒不敌意,雁过更觉伤心,一步紧逼一步,一层深入一层,倾吐胸中的满腔愁苦.

这首词的首句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并茂,堪称创举.这十四个叠字共七组,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第二层意思既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之感受;第三层意思则是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真切体验.这三层刻画将心理神态与环境感受融合在一起.

有人认为古人诗中虽然有一句叠三字者,一句连三字者,两句连三字者,一句四叠字者,或两句互相叠字者,三联叠字以至七联叠字者,但是李清照却连下十四个叠字,故出奇制胜,匪夷所思.据说乔吉在写《天净沙》时全部用以叠字组成,共二十八个叠字,却曾遭到“丑态百出”之讥讽,可见叠字仅以量并不能取胜.

这首词的十四个叠字主要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情感,继以乍暖还寒,难以将息,则更进一步,淡酒难敌晚风,即“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浇不去之意,在此略略点出,似淡却浓.这三句的意思是说雁儿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信寄给谁,想起来只有“伤心”.再说这雁儿原来是替她带过信的“旧时相识”,因此更感到难受.因为她早期寄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首词的十四个叠字也是最能表达李清照对爱情逝去的伤感,也是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句.

下阕继续描写了李清照的孤独与愁苦.先写菊花满地,不堪取摘.昔日与丈夫共同赏菊,而今无花可摘,无人相伴,便觉得度日如年,时光难捱,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熬到天黑.再加上夜雨落梧桐,点点滴滴没个完,便进一步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更见其愁苦之多,忧患之深.

在这里无心簪菊,日子难捱,梧桐细雨,增人愁思,以上的种种,逼出了最终的“愁”字来,但“愁”可明言,内心的痛苦却难以明白尽道.

在这首词中,不仅开头的叠字用得称奇,而且“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且下阕的“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李清照写眼前之事、身边之景,似是信手拈来,但情景交融,委婉巧妙的铺叙,实在得力于自然与琢磨相结合的功力,这首词的语言虽然平易晓畅,而词意却是似浅实深.

总的来说,这首词的调子虽然显得低沉,但却表现了李清照南渡之后国破家亡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一向为世人所赞赏.特别是在艺术手法上别具心裁,大胆创新.而双声叠字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感情,真可谓是珠圆玉润,令人击节叹赏,这是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例2: 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在意象和感情表达上有何异同?[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节令上:都是秋天

  情感上:都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咱也是给你找来的

  自己没这么高的分析能力

  参考资料见中教网

例3: 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的意向分析,意象分析最好可以跟意境结合,谢啦.[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例4: 李清照的《声声慢》[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说]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不妨看作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词人以铺叙的手法,通过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表现秋日黄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与一般无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

例5: 读李清照《声声慢》感想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对这首诗的看法


思路提示:

对于这位唯一的女词人的怀念,亦或是最伟大的女词人,无论怎样的言语,去诉说她的曾经过往,都不足以去诠释她、以及她的一生,李易安,李清照,一个伟大的名字,一个孤独的身影.

易安居士对于词的贡献,在我看来,怕与苏才子齐名,而对于诗歌的把握,最著名的就是他在逃亡时悲愤的呼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众多的诗词歌赋,在这里,绝无可能用我的笔触去完整以及精细的描述,那么,就让我用小小的笔端去揣测她那首最哀伤的《声声慢》.

作此词时,李清照早已不是那个“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天真少女,在经历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在度过了新婚的喜悦,在遭受了爱人逝去的痛苦,在历经了无休止的诽谤和诬陷,在看到了国家的动荡,李易安,已到了人生的暮年,曾有的欢快早已远去,剩下的,是痛苦和不安,开篇的十四个叠字,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难以承受一切,的李易安,不然,为何开篇竟已经那样悲凉,让人不忍读下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无愁,却处处是愁,可见易安居士超凡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叠字,竟信手拈来.她在寻找曾有的幸福,可是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法可寻,无法可想.

也许猛然觉得有丝丝凉意,“乍暖还寒时候”,天气的变化让人难以调养自己的身体,然而这天气无常,不正如世事变化一样,难以抗拒,难以逃避,想起先前金兵入侵之前的岁月,不禁让人落泪,一个国家的动荡,让一个时代的人都深深烙下了痛苦的痕迹.这幸福和痛苦巨大的发差,让诗人感觉“难以将息”,更难以度日.只能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淡酒”,却无法想到,愁如此浓,酒如此淡,根本无法抵挡夜晚的寒风,一个悲惨的李易安已经跃然于纸上,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更将愁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窗外,迁徙的大雁正寂静的飞过,而此时的心境,如奔波的大雁,伤心欲绝,“雁过也,正伤心,”我们仿佛如同作者一样,听着大雁凄凉的哀鸣声,伤心垂泪;却猛然发现,这些孤独的大雁,不正是曾为他和丈夫捎信的大雁吗?过去,现在,有些不曾改变,有些却已巨变:“却是旧时相识.”而满地的菊花,更勾起了女诗人对爱人无尽的思念,如此憔悴的黄花已经让人感受到晚秋的寒冷,更何况,此时,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自己去摘花.这样的境况,这样的思念,自己怎么能够独自等到天黑:你能想像一个曾经美丽的女词人,在苍老的面容下,在晚秋的凉意下,在残破的窗户旁,独自品尝岁月带给她的巨大悲伤,这样的情境,每每读及,却无法用言语去表达那种垂泪的诗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然而让人不曾想到的是,深秋的晚风已经让人无法安然,偏偏此时又下起了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却更似打在自己的心里,而一句“点点滴滴”,更使得此情此境那样的传神,那已经残缺不堪的心,此时怕更加难以自抑!

我们以为这已经是作者所有的苦了,却不曾想,上述诗词所描述的所有苦闷,悲伤,凄凉,仅仅是诗人心境的一点点写照,因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经历的太多,遭受的苦难太多,仅仅几十个词,是难以表达自己所有的忧愁,所有的艰辛.

纵观此词,通篇无泪,无愁,却充满了眼泪和愁苦,通过景来诉说自己的心境,情境交融,情景交错.通篇读下来,已不忍读第二遍,因为太过于悲伤,一个有着如此高超才华的女子,在那个狭隘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埋没了才情,埋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感到悲伤和痛苦,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无人可比!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点拨: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题2:《声声慢》(李清照)的主旨是什么啊!

点拨:《声声慢》(李清照)的主旨: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作者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

题3:声声慢全文翻译

点拨:回答如下: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

题4:李清照《声声慢》写作背景

点拨: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 那个时候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流离失所,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 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 这样, 回忆和现实的悲伤重叠了,就变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韵味。叠字的连贯使用,它们被巧妙融合在一起, 细微地...

题5:声声慢 思想感情

点拨:词人在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作品转为沉郁凄婉,本词主要抒发了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87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