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
概括:这道题是古咀沤同学的课后历史练习题,主要是关于礼乐文明,指导老师为宓老师。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题目:礼乐文明
解: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举一反三
例1: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国的礼仪文明是在周朝确立的.请你谈谈礼乐文明对现今社会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礼乐文明?[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许多的细则被废止,政治色彩、社会地位逐渐减弱.21世纪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德,由周礼的强制制变成了公民自觉去遵守.
例2: 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你有什么看法?你眼中的孔子是怎么样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给与儒家文化什么样的地位?[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
孔子讲学图(8张)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 孔子讲学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例3: 什么样的社会是孔子的理想社会[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让小弟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孔子的社会理想,我们可以分成以下数点.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我常说:“对于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馒头远比维他命显得更重要.”因为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人生要体现任何道德精神,其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必须先受到保证和满足,否则一切只能沦为空想.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如在足食和民信之间作一选择,则应以民信为重.因为孔子更加明白,倘若为政者不信守承诺,其所连带的影响范围,将不局限于基本需求一项.如果为政者能信守承诺,尽心履行德政,那么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求,自然能得到保证和满足.在同一篇中,孔子的****有若也对“足食”的主张,做出了补充说明.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藏富于民”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人道社会的主要方针.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想要达到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意思是,只要在尽量平衡的原则下,老百姓即使贫穷,其心情既较能够忍受,其生活也较能够相安.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在《子路篇》中,孔子清晰的说明这一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古时候因为地广人稀,有的诸侯们曾政策性的鼓励增加人口.人口多了,那自然是让其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里的“富”,是指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从第一点的“足食”,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衣、食、住),进一步伸展到财富均衡,最终将教育普及化.孔子理想中的“人道社会”,基本上已经通过这三项,概略的给描绘出来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虽然创建于两千多年前,但我们可以发觉,它丝毫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今日所追求的社会,俨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人道社会”.而更重要的是,它给生活在现今社会的我们,带来了明确且真实的讯息.
例4: 在当今社会推崇孔子思想有什么意义?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孔子是世界承认的中国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推崇的思想,儒家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想.孔子的“仁”其实就是一种世界观,大家做到了“仁”,社会就会更好的发展.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例5: 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是什么
思路提示:
看看《荀子.乐论》,里面有.似乎《史记》里面也有,不过好像是照搬的《荀子》的原文.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孔子提出的"礼乐",礼是什么意思,乐是什么意思?
点拨:“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乐”...
题2:礼乐文明对社会起什么作用
点拨: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礼乐...
题3:请表述周代的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产生的影响有...
点拨:周代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导致“天下一家”整体国家观的树立。 A周代通过封邦建国,大批同姓子弟分布于全国为侯,形成政权和族权合一,宗统同时也是政统的政治体系。 B王室与大多数地方首...
题4:礼乐文明的要义
点拨: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
题5:礼乐文明的释义
点拨: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
- 【大卫贝克汉姆】-www.davidbeckham.com(2021-03-02)
- 【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www.cranfield.ac.uk(2021-03-02)
- 【帝国烟草公司】-www.imperial-tobacco.com(2021-03-02)
- 【免费佛教音频】-www.freebuddhistaudio.com(2021-03-02)
- 【英国第一集团】-www.firstgroup.com(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