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孔孟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46

概括:这道题是谷返霖同学的课后历史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孔孟,指导老师为巢老师。

题目:孔孟

解:

  【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在教育上,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使平民得以入学.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举一反三

例1: 孔孟对后世的影响


思路提示:

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回目录>>>

九流十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学宫里聚集过.

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

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回目录>>>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个人觉得儒学开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从董仲舒之后,分为三大块,一块是政治儒学,一块是学术儒学,一块是民间儒学.

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有.但是我翻过有关的儒家学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学案,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查来查去,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

例2: 【孔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路提示:

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回目录>>>

九流十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学宫里聚集过.

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

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回目录>>>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个人觉得儒学开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从董仲舒之后,分为三大块,一块是政治儒学,一块是学术儒学,一块是民间儒学.

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有.但是我翻过有关的儒家学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学案,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查来查去,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

例3: 孔孟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影响[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例4: 【走进孔孟、了解孔孟1、了解孔孟经历、孔孟周游列国、2、介绍孔子的门徒、3、孔孟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整理写成一片文章、各位大哥、帮帮忙啊】


思路提示:

孔孟之道及平生行迹 直接百度就可以

例5: 【孔孟是指什么?】


思路提示:

就是指孔子和孟子.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孔孟的区别

点拨:孔子将儿子带在身边,孟子将儿子顶在头上……

题2:孔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点拨: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

题3:孔孟的核心思想是什麽

点拨:孔子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和‘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题4:中国上下五千年,请问:孔孟为什么不通婚?

点拨:孔姓与孔、曾、颜、孟四姓不能通婚的原因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姓,略述如下: 一般性:同姓不婚。基于家族伦理和血缘关系。古代医学没有现在昌明,人们不知道只要出了五服,同姓也是可以结婚的。另外基于家族伦理、辈分制度,也分不清全国各地那...

题5:孔孟的孔是指什么,名叫什么,孟是指什么,名什么。

点拨: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和 孟子 的并称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孟子,名轲,字子舆,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90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