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百家讲坛于丹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48

概括:这道题是边晓辰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百家讲坛于丹,指导老师为桑老师。

题目:百家讲坛于丹

解:

  一.请谈谈你学习《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二.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一)孔子对“忠恕之道”的阐述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其“仁爱”学说的重要部分,实行“仁道”,就在于会运用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实行“忠恕之道”要做到:

  1.首先,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规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

  但孔子也认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法则并不是容易的事,连他的高足子贡也不例外.

  2.其次,要有“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怀.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3.再次,提倡要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不苛求于人,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时时存反省之心,简言之就是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境,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不敢接近,从而远离怨恨了.不单是对待对自己来说是普通关系的人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和自己有隔阂的人,孔子也主张遵循道德原则办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

  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⑴、忠恕之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

  (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

  (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

  (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

  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

  (一)、儒家亲孝观:“人生五伦孝为先”

  表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

  1、孝悌为仁之本.表述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1•2)

  2、孝与仁相辅相成,不孝就是不仁.表述如孔子与宰我论孝.(阳货17•21)

  3、孝即“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表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子曰:“事父母几(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4•18)

  4、爱有差等,必须以父母为重.表述如:齐景公(杵臼)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氏16•12)

  5、敬爱父母.表述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

  (二)、孝的现代意义

  1、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

  3、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4、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

  1.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

  2、孔子“礼”的思想:

  ① 立身成人的根本

  ② 实现“仁”的前提

  ③ 社会和谐的要求

  ④ 伦理秩序的保证

  3、现代人的礼貌、礼让、礼节等.

  六.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权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的传播.他先后招收弟子多达三千,并有七十二名高足,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以后的文化教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孔门私学规模之大、弟子之众、水平之高均为当时世界私学教育所仅见.

  在孔子漫长的教师生涯中,他不仅在治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目的、态度、内容、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教学相长. 4、全面教育.5、一视同仁.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讨论教育的话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讨论散见于《论语》各篇各章,内容驳杂,思想丰富.孔子的教育观与他的历史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内容互相关联,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孔子的教育观深刻影响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并对当前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生前很不得志,尤其是在仕途上没有达成他的远大理想.在他卒后由于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伟大贡献(这也是他的弟子、后学、历史统治者最为推崇的),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发展、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⑴重义轻利⑵先义后利⑶见利思义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的义利观象一面镜子,比照出当代义利观的种种形象.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一)何为中庸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是儒家“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6•29),中庸之道即是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遵循中庸就是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

  (二)如何达到中庸

  中庸总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实践中的要做到不偏不倚,合乎中(度,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

  1、性格上不狂不狷: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13•21)

  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先进11•16)

  2、行为上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13•23)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15•22)

  3、品格上温柔敦厚,追求“五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7•38)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20•2)

  4、为人上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

  九.请结合《论语》中的“信”的论述,谈现代社会中的信用问题.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二)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人类的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

  第一,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第二,诚信是交友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

  第四,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儒家认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当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当政者如果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广大的臣民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臣民就会纷纷效法,谦让有礼,竭尽忠信.不仅如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结合实际)

  第一,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第二,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儒家诚信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 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一)从根本上说,儒家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将人看作人本身,也即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有伦理意识而动物则无.自觉的伦理意识的树立与不断提高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明根源.故此,《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颜渊12•18)要使社会普遍建立自觉伦理意识则需要社会主体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充分发展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同时在优秀道德行为的示范与规范、诱导下,才能使整个社会伦理建设走向正途.

  “君子之德”是孔子对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及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这就要求道德主体要有高度伦理自觉与自我规范.因此作为君子不仅要德才兼备,能够怀柔惠远,宽厚布德,还要善于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要“日三省乎吾身”(学而1•1),更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4•16),也即要强调内在主体自身的反省和自我人格的完满,时刻提醒自我发现不足而努力改进.这种内在意思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鞭策作,即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今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13•6).但做到自我约束和修养还远远不够,人在社会中是有责任与义务的,这恰恰是儒家所特别强调的.因而人在社会中要尽己之力以改变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是君子的必备之德.如儒家的理想抱负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人的社会责任感出发,以自我提高为基础的人生目标设想.可见作为“君子之德”必须能够内省自身,提高自我,外能尽己之责,惠及他人,福泽社会.

  “道德自律”则强调良知基础上自我道德约束.它是当代人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一种基本诉求,更多地是强调自我的约束性的“独善其身”,这与孔子所讲的“君子之德”强调升华自我的道德意识基本相同,但缺乏外向的社会性伦理视角.

  (二)社会意义:倡导“君子之德”可以较好地完善社会主体的伦理意识,同时,高度自觉的社会伦理主体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应尽得责任,推动社会伦理体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倡导“道德自律”会当代社会适应现代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自由意志,避免对他人造成干涉.但其不利容易引导人走向内在封闭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十一.请结合《论语》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

  1.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中,“礼”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观念中的和谐、交融的精神,体现了其重群体、厚情谊的价值取向.

  2.礼仪是文明养成的基础,在加强自我规范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礼仪实践,能够增强人内心的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文明行为.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礼”是“沟通”的伦理,礼仪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学习礼仪文化可以养成文明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

  礼仪可以调整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社会交际.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真诚热情,谦恭随和,能够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气质修养和文明程度,这是讲究礼仪的表现.礼仪能够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礼仪可以使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4礼仪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则来反映社会道德,倡导符合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野蛮行为,通过让人们知礼、守礼,实现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5礼仪是道德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

  礼仪的重要特征是其广泛的社会性,“礼”所包含的规范、有序、敬诚、崇义等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规约,礼仪与道德之间具有内在本质的联系,礼仪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实践证明,注重礼仪学习,从言行举止、仪态容貌等方面规范自身行为,尊崇“礼”的精神,可以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生活交往中,作为道德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仪来显现道德修养,表现内在的道德精神.同时,礼仪又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形成完善的道德品格.赫伯特•芬格莱特说“礼仪所显发出来的还有道德的完善,那种道德的完善蕴涵在自我目标的获得之中,而自我目标的获得,则是通过将他人视为具有同样尊严的存在和礼仪活动中自由的合作参与者来实现的.”

  “礼仪”是社会生活公共规范的总和.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公共道德做贡献.

  礼仪,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文明和自律.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十二.简论《论语》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外在的装饰和内在的修养相契合,互为表里.现多指人的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为人坦荡.

  十三.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仁”的时候,才会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

  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仁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己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宽容与包涵.材料中两家对于方寸之地的归属问题,首先由争夺到最后变为互相拱让,反映的正是这种宽容与包涵的仁爱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十四.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忠信”观的理解

  1.在孔子的儒学体系中,忠和信是两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文、行、忠、信这四项为基本宗旨和准则来教育学生.文、行侧重于文献等外在表现,而忠、信则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这个较高层面上,可见孔子对忠、信的推崇程度.

  2. 儒家之忠,主要体现在对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上.将儒家的“忠”分为事君、治民、待友三个层面.

  (1)忠也是一种个人修养,是体现和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之一. “言忠信,行笃敬”是君子时时刻刻牢记于心以警示自我的参照,也是走遍天下的行为准则.

  (2)由个人修为而推己及人,忠又成为待友之道的准绳之一,也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从“仁”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孔子提出其可“一以贯之”之道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自身而至他人,由个体而至群体.孔子的修养不是个人性的、封闭的、独立的,是具有鲜明的普世价值观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这种尽心竭力为他人谋,本身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

  (3)对统治者言,忠又是治民的素质要求.与对君主的尽忠相对,治民是人与社会群体关系的另一种逆向的要求.要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统治者自身也必须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尊敬你;当政者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里的恭、敬、惠、义,不妨也可看作当政者治民以忠的细行考量.

  (4)当然,孔子也讲利天下之忠.世界即“天下”的人民尽心竭力.这是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利在天下的仁爱观,所以孔子对管仲大加赞赏“如其仁,如其仁”,也是孔子“忠”的最高理想和真义.

  3.诚信互训,正体现了信的基本涵义就是以诚待人,诚实不欺.《论语》有关“信”的论述,大致可归为三个层面:以信为政,以信交友,以信立身.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

  (1).“信”实现“仁”的重要条件.

  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信”是这一道德标准的必然要求.孔子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以便通过孝、悌、信、爱等品质的培养而迈向“仁”的境界.

  (2).“信”是立身的关键.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就像輗与軏是车的关键部位一样,“信”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同样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因此,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

  (3).“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和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

  “诚信”这一道德要求,从其本质上看,是应当贯穿于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但在诸种人际关系中,最需强调诚信的则是朋友关系.

  诚信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是维护朋友关系的准则,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则是朋友关系的理想状态和境界.孔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指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主张要与正直、诚实、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孔子与颜回、子路谈到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一条就是使朋友相互得到信任.

  (4).“信”是基本的为政之道和立国、立民之道.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它也是政治的基础和从政的需要.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认为诸侯国的治理者对政事应严肃认真,又严守信用.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并认为“民之信”是重中之重,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翻译

  1、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子张学习谋官职、挣俸禄.孔子说:“多听,保留疑问,其余无疑处也小心说话,就会少犯错误.多看,保留疑问,其余无疑处也小心行事,就少有悔恨.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少有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为政》)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高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用合乎道义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接受.贫穷和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用合乎道义的方法去掉它,就不去掉.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这样短促的时间内违背仁德,匆忙的时候一定与仁德在一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在一起.”(《里仁》)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真是一个贤人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那忧愁,颜回不改变快乐.颜回真是一个贤人啊!”(《雍也》)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信实的人交朋友,与见识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奉承谄媚的人交朋友,与虚伪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季氏》)

举一反三

例1: 对《论语》的体会和认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和认识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


思路提示: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我以前只是非常粗略的看过,对于其中的含义自知甚少,只从局里每个科室发了一本《论语》后,我认为真的读了几遍,真的感觉到;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论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不长,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死而不学者网.”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才是最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爱己.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51论文网提供)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三 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四、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关键在于比较方法要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我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51-论文-网-欢迎您

例2: 【求各个方面的评价《论语》的】[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论语》今解

  论语序说

  《论语》一书名的含义为:主要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论论纂起来,其次还包括记录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的篇名大都由该篇第一章的前几个字附加顺序数来构成,每篇由若干章组成,从表面上看似篇与篇、章与章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实质上却为浑然一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确定为至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大,他的思想几乎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

  我国自汉朝以来,由孔子创造的儒家学说就成为一直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延续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渗透并影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民俗等等文化思想领域,它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

  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经历了“打倒孔家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摧残,之后又经受了倾一国家与执政党之力在全国范围内专门对其批判的“批林批孔”运动的蹂躏.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种个人的思想及文化形态能够经得住这样巨大的打击和破坏,但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并未因此而消亡.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执政党会对其祖国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采取如此卑鄙无耻的态度,但是,前中国共产党这样做了.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孔子思想为其变为现实提供了唯一的宝贵价值系统,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等.换言之,只有孔子思想提供的这些宝贵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别无它途.

  我国和世界的无数事实证明,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在遥远的未来,必定还会如此.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能认真学习世界上最伟大人物孔子的思想,幸能得到其一二、二三之体会,定会获益匪浅、受用终生,何乐不为呢?

  我作“《论语》今解”,目的有二.其一、更好地弘扬孔子思想.其二、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孔子思想,让他们自己并通过他们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

  我才疏学浅,作“《论语》今解”定会有误,在此还望明士指教.

  “《论语》今解”正文如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此章讲了三个问题.1、学习问题.2、朋友问题.3、君子问题.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质上为一体.

  关于“习”的一.

  习的繁体字是其上部分是一个羽字,下部分是一个白字,结合起来有白羽的意思.我们的习惯是称鸽子为羽,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羽有鸽子的意思.

  有过饲养鸽子的经历或曾仔细观察过鸽子生活习性的人都会晓得,雏鸽子在学习飞行之前首先是一边儿密切关注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一边儿不停地煽动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雏鸽就会展翅蓝天了.

  其实,观察和研究雏鸽学习飞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于孔子创造的学习方法的最好的诠释.雏鸽子在观察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时便可称其为学;雏鸽子不断煽动自己的翅膀时便可称其为习.

  《论语》学而第一的开头一段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看过许多人对这段话的解释和翻译,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还不止是今人的错误,就是在 古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孔颖达,朱熹等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很大的原因与我们中国 的传统解经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严重的关联-----它就是把一句话在一段中分开解释,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导致的结论肯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是孔子本人讲的.他通常是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类似于开场白.还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他说明了一个事实,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把人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孔子则把知识从上层官府社会的专有物拉回到民间.因此,他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传统.

  那么,怎样解释孔子的这段话呢?或还原他本来的真面目呢?看了上面的说明,估计大家心理已经明白十之八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的意思,这个字起源于“斅”.《说文》中,就把学字作斅字.它具有教的意思.也 就是说,古字的学具有二重意义,即是教与学的统一.所区别的是,学对于老师来说叫做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叫做学习的学.这里的学也不指任何其中的一种的意思,而是教与学的相统一.时---指按时,指到了一定场合的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常常的意思.习---有的人把他解释为复习或练习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习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履”.字源意义来自于初生的鸟拍打着翅膀试飞.之---指老师教你的东西或知识和你(学生,弟子)学到的东西或知识.说---即悦,愉快.有的人把“不亦说乎”解释为是一个问句,或反问句式也是错误的.乎---的解释是一种肯定式的赞叹词.他与前面的“不”字形成了对称,使整个句式逻辑的肯定性意义更加突出.“不亦”是一种当时的方言发语词,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反衬肯定.他如同今天的“甭”字的口语一样.因此,这里的“亦”不做“也”字解释,而是一种语气助词.

  合起来正确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如果把学解释为学习,把习又解释为复习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说”字意义就是一个空洞的,虚浮的意义.人们长久以来都是根据这样的解释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上和认识传统继承上的恶习.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违背语法和逻辑.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人和学生的学习是被强制性的,老师教的东西就是真理,学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老师和老师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维护思想和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我们中国人因此被那些不肖子孙鼓弄了2000多年.这本身就是违背孔子本意的.我们看一看整本〈论语〉就知道,众所周知,〈论语〉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根据回忆或记录整理的.而且其中的孔子的本身言论有些被后人篡改过.在〈论语〉中,真正孔子的言论事实上并不很多.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弟子们的言论.这存在着二种可能性和说明:1,弟子们自己说过的话和提过的问题肯定记忆相对深刻一些.2,说明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汉以后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完全相反.一些人反对孔子,反对儒学,实际上都是在胡诌.因为,人们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过孔子.

  同理,把其他的字解释成其他 的意义不是违背逻辑,就是违背语法,违背语句的整体意义.为什么古代的学字既具有教的意思,也具有学的含义呢?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因为虽然学只一个字,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表面上是一个同时的一个过程,一件事情,而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实质上在现实中是不相等的,而且永远存在差异.孔子对此认识相当深刻,因此,知识的东西要“时习之”.如果把这个“习”看作是复习或练习文本,死板读书,坐时习也,立时习也,那可绝对是一块臭豆腐.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的,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看了这句话,我有时越看越想笑,越笑越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和可怜!朋--字被当作是同类的解释,被看成是朋友的意思.这的确是历史上最大最荒诞无稽的笑话.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作朋友来解释,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下文中有曾子说“与朋友交”的字样相当有关系.因为当作朋友解释,我们永远无法联系上上一句的意义.难道孔子就是这样傻呼呼的,冷不丁地猛然抛出一句话就成了真理?有朋友从远方赶来,难道不快乐吗?哈哈!其他的不说,既然[说]是快乐的意思,后面紧接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孔子有病呀!还是整理的作者有病?十分明显,这是违背常识的.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朋]古代同[鹏].鹏即鹏鸟,鹏鸟的鹏字古代也写做[凤]字.那么,鹏鸟即凤鸟,[朋]即凤鸟.朋友的朋字最早也是来源于凤鸟.其字型就象鸟的羽毛.远古时期的凤与凰总是比翼兼飞的.后来,朋字就有了这种同类的含义.凤也是古代人的一种图腾和崇拜的吉祥物.[乐]不是指快乐的意思,而是指[音乐],[奏乐],礼乐之乐.古代人有[凤凰来仪],[有凤来仪]的传说.传说禹时夔行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禹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见[史记],[山海经][楚辞]也有相关记载.他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平的年代.史记就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复礼乐的思想在这里也就暴露无遗.正确翻译为:有凤鸟自很远的地方飞来,应当奏乐相和庆祝明德之世呀!这里也表现出了孔子对自己的信念的肯定,言外之意,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实现的.因此,他要求弟子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包括学习{奏乐}的能力和实践”礼”的本事.“学而优则士”,创造美好的社会,恢复曾经令他一生向往的周礼和盛世.

  因此,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句话的解释,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解释.

  在这里我们还发现同庄子的很有趣的比较.论语的开头以[朋]即[鹏]来比喻对明德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追求.而庄子的开头逍遥游中却也以[鹏]来比喻自己所向往逍遥梦境.儒和道的本质区别在这里也显示出界限的分明.决定了我们中国2000多年来传统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例3: 【论语评论问题怎样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思路提示:

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何只管自己努力.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一心为国为民的使命感.在肯定成功时尝试,谁都会,但在明知必败时用生命实践誓言,就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做到.明知不可能成功,明知前途生死未卜,也要尽力一搏,至死不悔,以谢苍生,以谢天下.既然今生无望,不如痛快的了解,待下一个轮回再雪前生之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大勇,大忠,大义;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就如荆轲刺秦,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死守扬州,阎应元血战江阴,夏完淳以身殉国,谭嗣同舍生取义.他们的结局无不例外是悲壮的,但他们的“壮”远大于“悲”,他们失败了,但他们的忠义之心永垂史册.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 清 黄宗羲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

  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 —夏完淳

例4: 【对《论语》的认识你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论语》今解

  论语序说

  《论语》一书名的含义为:主要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论论纂起来,其次还包括记录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的篇名大都由该篇第一章的前几个字附加顺序数来构成,每篇由若干章组成,从表面上看似篇与篇、章与章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实质上却为浑然一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确定为至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大,他的思想几乎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

  我国自汉朝以来,由孔子创造的儒家学说就成为一直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延续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渗透并影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民俗等等文化思想领域,它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

  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经历了“打倒孔家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摧残,之后又经受了倾一国家与执政党之力在全国范围内专门对其批判的“批林批孔”运动的蹂躏.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种个人的思想及文化形态能够经得住这样巨大的打击和破坏,但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并未因此而消亡.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执政党会对其祖国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采取如此卑鄙无耻的态度,但是,前中国共产党这样做了.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孔子思想为其变为现实提供了唯一的宝贵价值系统,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等.换言之,只有孔子思想提供的这些宝贵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别无它途.

  我国和世界的无数事实证明,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在遥远的未来,必定还会如此.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能认真学习世界上最伟大人物孔子的思想,幸能得到其一二、二三之体会,定会获益匪浅、受用终生,何乐不为呢?

  我作“《论语》今解”,目的有二.其一、更好地弘扬孔子思想.其二、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孔子思想,让他们自己并通过他们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

  我才疏学浅,作“《论语》今解”定会有误,在此还望明士指教.

  “《论语》今解”正文如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此章讲了三个问题.1、学习问题.2、朋友问题.3、君子问题.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质上为一体.

  关于“习”的一.

  习的繁体字是其上部分是一个羽字,下部分是一个白字,结合起来有白羽的意思.我们的习惯是称鸽子为羽,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羽有鸽子的意思.

  有过饲养鸽子的经历或曾仔细观察过鸽子生活习性的人都会晓得,雏鸽子在学习飞行之前首先是一边儿密切关注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一边儿不停地煽动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雏鸽就会展翅蓝天了.

  其实,观察和研究雏鸽学习飞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于孔子创造的学习方法的最好的诠释.雏鸽子在观察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时便可称其为学;雏鸽子不断煽动自己的翅膀时便可称其为习.

  《论语》学而第一的开头一段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看过许多人对这段话的解释和翻译,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还不止是今人的错误,就是在 古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孔颖达,朱熹等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很大的原因与我们中国 的传统解经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严重的关联-----它就是把一句话在一段中分开解释,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导致的结论肯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是孔子本人讲的.他通常是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类似于开场白.还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他说明了一个事实,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把人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孔子则把知识从上层官府社会的专有物拉回到民间.因此,他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传统.

  那么,怎样解释孔子的这段话呢?或还原他本来的真面目呢?看了上面的说明,估计大家心理已经明白十之八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的意思,这个字起源于“斅”.《说文》中,就把学字作斅字.它具有教的意思.也 就是说,古字的学具有二重意义,即是教与学的统一.所区别的是,学对于老师来说叫做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叫做学习的学.这里的学也不指任何其中的一种的意思,而是教与学的相统一.时---指按时,指到了一定场合的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常常的意思.习---有的人把他解释为复习或练习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习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履”.字源意义来自于初生的鸟拍打着翅膀试飞.之---指老师教你的东西或知识和你(学生,弟子)学到的东西或知识.说---即悦,愉快.有的人把“不亦说乎”解释为是一个问句,或反问句式也是错误的.乎---的解释是一种肯定式的赞叹词.他与前面的“不”字形成了对称,使整个句式逻辑的肯定性意义更加突出.“不亦”是一种当时的方言发语词,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反衬肯定.他如同今天的“甭”字的口语一样.因此,这里的“亦”不做“也”字解释,而是一种语气助词.

  合起来正确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如果把学解释为学习,把习又解释为复习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说”字意义就是一个空洞的,虚浮的意义.人们长久以来都是根据这样的解释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上和认识传统继承上的恶习.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违背语法和逻辑.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人和学生的学习是被强制性的,老师教的东西就是真理,学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老师和老师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维护思想和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我们中国人因此被那些不肖子孙鼓弄了2000多年.这本身就是违背孔子本意的.我们看一看整本〈论语〉就知道,众所周知,〈论语〉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根据回忆或记录整理的.而且其中的孔子的本身言论有些被后人篡改过.在〈论语〉中,真正孔子的言论事实上并不很多.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弟子们的言论.这存在着二种可能性和说明:1,弟子们自己说过的话和提过的问题肯定记忆相对深刻一些.2,说明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汉以后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完全相反.一些人反对孔子,反对儒学,实际上都是在胡诌.因为,人们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过孔子.

  同理,把其他的字解释成其他 的意义不是违背逻辑,就是违背语法,违背语句的整体意义.为什么古代的学字既具有教的意思,也具有学的含义呢?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因为虽然学只一个字,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表面上是一个同时的一个过程,一件事情,而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实质上在现实中是不相等的,而且永远存在差异.孔子对此认识相当深刻,因此,知识的东西要“时习之”.如果把这个“习”看作是复习或练习文本,死板读书,坐时习也,立时习也,那可绝对是一块臭豆腐.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的,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看了这句话,我有时越看越想笑,越笑越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和可怜!朋--字被当作是同类的解释,被看成是朋友的意思.这的确是历史上最大最荒诞无稽的笑话.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作朋友来解释,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下文中有曾子说“与朋友交”的字样相当有关系.因为当作朋友解释,我们永远无法联系上上一句的意义.难道孔子就是这样傻呼呼的,冷不丁地猛然抛出一句话就成了真理?有朋友从远方赶来,难道不快乐吗?哈哈!其他的不说,既然[说]是快乐的意思,后面紧接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孔子有病呀!还是整理的作者有病?十分明显,这是违背常识的.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朋]古代同[鹏].鹏即鹏鸟,鹏鸟的鹏字古代也写做[凤]字.那么,鹏鸟即凤鸟,[朋]即凤鸟.朋友的朋字最早也是来源于凤鸟.其字型就象鸟的羽毛.远古时期的凤与凰总是比翼兼飞的.后来,朋字就有了这种同类的含义.凤也是古代人的一种图腾和崇拜的吉祥物.[乐]不是指快乐的意思,而是指[音乐],[奏乐],礼乐之乐.古代人有[凤凰来仪],[有凤来仪]的传说.传说禹时夔行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禹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见[史记],[山海经][楚辞]也有相关记载.他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平的年代.史记就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复礼乐的思想在这里也就暴露无遗.正确翻译为:有凤鸟自很远的地方飞来,应当奏乐相和庆祝明德之世呀!这里也表现出了孔子对自己的信念的肯定,言外之意,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实现的.因此,他要求弟子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包括学习{奏乐}的能力和实践”礼”的本事.“学而优则士”,创造美好的社会,恢复曾经令他一生向往的周礼和盛世.

  因此,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句话的解释,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解释.

  在这里我们还发现同庄子的很有趣的比较.论语的开头以[朋]即[鹏]来比喻对明德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追求.而庄子的开头逍遥游中却也以[鹏]来比喻自己所向往逍遥梦境.儒和道的本质区别在这里也显示出界限的分明.决定了我们中国2000多年来传统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例5: 论语中的看法请就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最好字数多一点


思路提示: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别人就会不能够知道他什么地方值得别人去相信,也不知道该如何用他.大的车没有了輗(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小车没有了軏(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它们又能够怎么行动呢?

总之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信用,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别的,都有必要有信用.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于丹为什么遭到那么多人的批判?

点拨:于丹说《论语》,其实就是把什么《读者》《知音》再加上孔夫子的一两句话,揉在一块,教小民们如何做奴隶。于丹说:如果你过得不如意,你不要怪这个社会,你要反躬自省,问问自己的内心。大家看看,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多么和谐埃人人都成了奴...

题2: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女性讲师隋丽娟和于丹你更喜...

点拨:最热烈——隋丽娟隋丽娟,哈尔滨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硕士深闰。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传?曾国藩》...

题3:百家讲坛最有名的七位主讲人

点拨:知名度最高时讲历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汉武帝,汉高祖,吕后》,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唐玄宗,隋文帝,隋炀帝》,隋丽娟《慈禧》,袁腾飞《两宋风...

题4:于丹百家讲坛哪集

点拨:于丹,1965年出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曾就读于北京四中,本科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于丹在2006年“十一”长假期间在《百家讲坛...

题5:百家讲坛谁讲的好啊?

点拨:我基本上这么多年一直跟着百家讲坛看下来,百家讲坛讲历史是讲的最出色的,你要古代文化的,世上百家讲坛更多的还是古代历史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按照断代史划分的: 清史: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纪连海《多尔衮》《和珅》《...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90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