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老子道德经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50

概括:这道题是万钦泛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老子道德经,指导老师为查老师。

题目:老子道德经

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详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举一反三

例1: 【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什么?】[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之道.宇宙的道,是“无”:“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拿科学来解释,就是能量.宇宙的起源,就是由于宇宙能量积累而导致的大爆炸,然后才产生了星球,产生了地球和人类.

人的“道”,也是“无”,就是指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人的能量的来源.人必须搞清楚,自己这辈子到底应该干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道”.人不能无“道”,不能稀里糊涂地过生活,否则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

例2: 为什么有的成语出处是老子有的是道德经[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老子》和《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因为作者是老子,所以后来又被称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

  《道德经》是唐宋以来的流行于世的《老子》通行本,因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所以称为《道德经》.

  另外,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如果见到《德道经》一书,也是指同一本书,只是章节序号不同而已.

  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成语出自《道德经》,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道德经》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而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哪个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二、《道德经》在从内容饱含着作者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深刻认识,饱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

  自然知识,充满着人生的智慧和哲理,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三、《道德经》在形式上采取韵文形式,是一部哲理诗,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对仗、排比、

  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包含的哲理深刻,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冷僻的字不多,易于

  被大众接受.

  附:出自《道德经》的部分成语

  玄之又玄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不言之教 功成不居 无知无欲 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

  金玉满堂 功遂身退 宠辱若惊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恍恍惚惚 功成事遂 六亲不和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少思寡欲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道法自然 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

  知荣守辱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将欲歙之 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 ,

  必故强之 ﹔

  将欲废之 ,

  必故兴之 ﹔

  将欲取之 ,

  必故与之 .

  大方无隅 ﹔

  大器晚成 ﹔

  不言之教 ,

  多藏厚亡 .

  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大成若缺 ,

  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 ,

  其用不穷 .

  大直若屈 ,

  大巧若拙 ,

  大辩若讷 .

  不行而知 ,

  不见而明 ,

  不为而成 .

  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出生入死 .

  知者不言 ,

  言者不知 .

  和光同尘,

  祸福相倚.

  深根固柢 ,

  长生久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

  不争之德,

  哀兵必胜.

  被褐怀玉 .

  木强则折 .

  报怨以德

  小国寡民 .

  邻国相望 ,

  老死不相往来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例3: 《道德经》上出现的成语,包括出现章节,古今异义..急!《道德经》上出现的成语,包括出现的词章节,古今异义等,老师叫找,现在不懂啊,高手你们来帮帮忙.今天晚上就要交了,请给电子档.谢[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居:占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治.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在名利方面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5、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既:尽,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1、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2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例4: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什么叫做“德”.金文中是这样写的“ ”,也就是一只眼在看路“路”者,道也.看“路”而得来的东西,就叫“德”.至小篆发展到我们近乎现在的“ ”.左从「彳」,右从「目」、从「心」.「彳」者,“行”也,意思就是说要我们亲身实践;“十目一心”则是警策我们要一心一意沿正道而行.我们可以总结说:从“目”中所过,经过实践的考验、我们所得到的认为笃志而行的东西,就叫“德”.“德”者,“得”也.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叫“阴阳”,现代哲学叫辩证法.“德”也不例外,有上等的“德”,也有下等的“德”.那上等的“德(得)”是什么呢?老子说是----“不德(得)”.换句话说,最好的“得到”就是“不得到”,注意不是“得不到”.“得不到”说明你去求了,只不过是没得到而已;“不得到”就是不去得,根本不去求.这就是“清静无为”.前面我讲过的老铁匠怒摔紫砂壶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他摆脱了物的羁绊,但收获的却是真正的满足与快乐.这就是“上得不得”.当然,这一点也曾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使用.某拍卖会上,展出了绝世仅存六个青花瓷盘,每个标价60万.一富商将其拍下,但当场他就将其中的五个摔碎了.然后,他高声宣布,自己手中所存的瓷盘标价600万.我们也可以将这勉强当做“不得有得”的另类运用.当然,这脱离了老子所讲的“上得”的真正内涵.所以,有人说,学习《道德经》,不易为君子,多易为小人.这也许就是许多大家们不愿细解《道德经》的原因之一吧.

好,我们再来看“下德(得)”.“下德(得)”是什么呢?——“下德不失德(得)”.把自己得到的东西抱得牢牢的,总是害怕失去,可这种人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德(得)”,什么也没得到.周国平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只小白兔非常喜欢月亮,阴晴圆缺在它的眼里都各具风韵.于是,诸神之神就找见了它说,从今之后,月亮就归你了.可从此以后,小白兔的闲适心情就一扫而空了.乌云蔽月,它满心不安;满月缺损,它痛如刀割,月亮以往的无限风韵现在是荡然无存.这就是“不失德(得)而无德(得)”.

“上德”和“下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关键还是一个“以为”——在起作用.有目的地“为”.上等的“德(得)”没有私欲,认为没有什么是值得做的,所以就什么也不做,可往往却能取得好效果;下等的“德(得)”认为许多事是值得做的——有以为,整天的瞎忙活,往往却什么也没得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上德(得)”是“无”的话,那么“下德(得)”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老子明确地提出了三种:仁、义、礼.对这三种“下德(得)”老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说:“仁”是“下德(得)”中稍好一点的.因为它做事“无以为”——虽然也“为”,但却是不怀有任何目的的“为”,他不求回报,博施于人;“义”就是在次一等的了.它反对苟且,主张为事为己慷慨就义.这些“为”是有目的的,是“有以为”;最不可救药的是“礼”,你喊几嗓子,别人不理你,你就卷起袖子来强拉别人就范——“攘臂而扔之”.所以说“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这可不得了.我们知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这些人都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人物.老子先生一句话,把这些后世们(有人说作书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有人说战国时期人,本章且不论之,暂定以春秋时人)做的事都否定了.可随后的历史证明老子说的这些话并不悖谬.孔子周游列国,高呼“仁者爱人”,可是没一个国家麦他的帐;于是,孟子站出来讲“义”,要求尊贤任能、反战爱民,可战争却越打越厉害,百姓越活越痛苦;随后,荀子蹦出来讲“礼”,他的思想被他的两个好学生——李斯、韩非运用的淋漓尽致,甚至发展为“法”,终于帮秦国取得了统一,可这种“礼”毕竟是“攘臂而扔之”,没有取得老百姓的认同,结果情况更糟,秦连国家都灭绝了.

有人说,孔子、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子等这些人是“世之时者”.硬用老子先生的话说是“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可老子说这类所谓的“前识”之人,其实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这些理论一出,愚蠢就开始表现出来了.真正的有识之士是朴实而不虚华,敦厚而不浅薄.说到“实、厚”,不由得想到了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大臣的高位,原首辅高拱提拔起来的官员们都惴惴不安,甚至出现了应天府长官张佳胤莹罢官事件.高派势力趁此纷纷指责张居正玩弄权术,要进行帮派大清洗.面对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张居正就采取了“处其厚不居其薄”的方法,开诚布公地阐明了自己的治国策略,称自己绝不会因为党派之争而徇私忘公.张佳胤羞愧难当,高派势力的人心也得到了安抚.为万历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道路.这种“实、厚”所取得的效果,是权、术、势难以达到的.所以,为人处事要学会去彼取此.

例5: 《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老子》跟《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吗?

点拨:《老子》跟《道德经》是同一本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作者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题2: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点拨:我们觉得《道德经》很难懂,是因为这种用文言文写的哲学书,真可以算是阅读界的拦路虎,谁看谁懵圈。 可是杨宗纬说了,那是因为你没有听过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学会了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洋葱》的歌词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

题3:老子道德经的第九章的解释

点拨: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理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已经捧不下了,但贪心太大,还要再往手上放,还不如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得寸进尺...

题4: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因为老子愿意

点拨:仅供参考 首先老子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道德经,他是东周朝庭的图书管理兼柱下史,这职位相当于后来的内阁大学士,学问那是没得说,当时学界的泰山北斗,东周战乱王室内讧,老子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离开王都驾牛西去,一直想给后世留点什么,把一生...

题5:《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点拨: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开凿门窗 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90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