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文言文倒装句

移动版    时间:2019-06-01 16:50

概括:这道题是空萄复同学的课后语文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文言文倒装句,指导老师为石老师。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题目:文言文倒装句

解: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举一反三

例1: 【古文中的倒装句是什么】[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之类的

  宾语前置: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例2: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发,具体有哪些?给出例句】[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曼辞以自饰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三)定语后置 中心词是名词,其后常有“之”字,后置的定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其后常有“者”字.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例3: 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带例句[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 若 ruò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 同本义 [be obedient to]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6) 择菜 [trim vegetables]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7) 引申为选择 [choose]

《晋语》秦穆公曰:“夫 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8) 同,相当 [be equal to]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国语》

(10)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match]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11) 诺,应允,后作“诺” [promise]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2) 对付,处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 若 ruò

〈代〉

(1) 如此,这样 [such]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 你 [们] ;你 [们] 的 [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 其;他的 [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 这么;那么.用同“偌” [like 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 若 ruò

(1) 假如;如果 [if]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 至于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 或;或者 [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 与,和 [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 而 [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 若 ruò

〈名〉

(1) 禾秆皮 [stem’s skin]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2)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4) 灵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 秦、汉时县名 [Ruo county].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6) 古水名 [Ruo River].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7) 姓.如:若口引(复姓)

◎ 若 ruò

〈助〉

(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3) 另见 rě

例4: 【请问怎样判断文言文的倒装句?】[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例5: 【文言文倒装句中“之”的作用】[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

点拨: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题2:初中文言文倒装句是什么意思

点拨: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

题3: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是什么?

点拨: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只需要掌握4种即可。 分别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句或疑问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

题4:文言文倒装句和英语倒装句有什么不同?个人感觉只...

点拨:谓语前置?《赤壁赋》里“渺渺兮予怀” 英语有谓语前置吗?

题5:古文中为什麽会有倒装句?

点拨: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古文倒装句分四类,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90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