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元宵节漫笔

移动版    时间:2019-07-01 12:07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历有很多种说法,而最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死,同年,其长子刘盈即位,即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朝中大权渐被吕后把持。不久,惠帝病死,吕后临朝称制,并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杀刘氏后人及亲信,将吕氏后人逐一封官进爵。朝中老臣和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敢怒而不敢言。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吕氏宗室因害怕遭到刘氏宗室伤害和排挤,遂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不料,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得知,遂与朝中几位开国大臣忠臣联手,一举平定“诸吕之乱”。随后拥立刘邦次子刘恒登基,即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在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夜,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并将此日定为与民同乐日。此后,每年,汉文帝都在这天夜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时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因此,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日命名为“元宵节”。是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纵观历朝历代的朝廷,都很重视元宵节日。汉武帝时创建的“太初历”,进一步肯定了元宵节的重要性。有些帝王,还规定了元宵节休假制度,并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据史书记载,唐代的元宵节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初,曾明文规定:春节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而元宵节则“赐节假十日”,可见元宵节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隋炀帝时,曾在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调集一万八千多名乐师到洛阳,设置一个很大的戏台,张灯结彩,演奏音乐,从下午二时一直演到第二天。演出完毕,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提灯游行。

  到了唐代,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的诗,描绘了当时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卢照邻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尤为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要连续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明代更是铺张,要连续赏灯10天,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唐伯虎曾有一首题为《元宵》的诗,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满街翠珠游春女,遍地笙歌赛社神。不展方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在这首诗里,有灯有月,有人有情,有歌有酒,把元宵节繁盛的灯市景象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却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有舞火球、耍火龙、放烟花等活动助兴。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正月十五是灯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未婚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在过节期间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未婚男女趁机为自己物色对象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难怪宋朝才女朱淑真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大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描述元宵夜情境的佳句。就连许多评书和传统戏曲里,像许多恶霸抢亲、英雄救美、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元宵节的晚上。

  至于作为元宵灯市点缀的灯谜,则是从宋代开始的。

  相传,宋朝时有一个县官,断案总是以衣取人,见穿得好的富人就偏向从而得到好处,而衣衫破烂的穷人有理也往往输了官司。一个元宵节之夜,有一个穷秀才,特意挑着一顶又大又亮的花灯,来到县衙的门前,灯上题诗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县官见状,不由恼羞成怒,,遂命衙役抢夺花灯。秀才笑道:“大人莫心虚,这四句诗是灯谜,谜底是针。”县官一时哑口无言,此事后来传开,第二年灯节,不少人便将谜语写在花灯上,是为“灯谜”。

  由于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到了清末民初,灯谜更是兴盛不衰。特别是解放后直至现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灯谜已赋予其时代变迁的内涵,为元宵灯谜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成为我国文艺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也是起于宋朝。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想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传说,一九一二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元宵节那天,他听到满街上都是“卖元宵”的叫声,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对自己登基坐殿大不吉利。于是,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称呼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这位仅仅做了83天皇位的皇帝,便一命呜呼了,成了中国历史上称帝时间最短的皇帝。“元宵”两字也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袁世凯死后,老百姓还是称为“元宵”。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睦和幸福。宋朝女词人朱淑真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诉说了元宵节之夜亲人不能团聚的眷恋感伤之情。台湾民歌“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唱得更是情真意切,倾吐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圆的无限思念。而今的元宵节,除掉保持古时应有的风俗外,更是不同年龄段的情侣们相约见面、互吐心曲、献花求爱、共进烛光晚宴的佳日良辰,成了我国地地道道的“情人节”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93446-1.html